髋关节发育不良是髋关节继发性骨关节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年轻患者如未能接受适当的治疗,最终会进展到严重的髋关节骨关节炎,需要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髋部截骨术可避免或延缓骨关节炎的发生及发展,髋臼周围截骨术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本文通过我科经Ollier髋外侧“U”形入路行髋臼旋转截骨术,探讨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早中期骨关节炎的手术技术要点及中期疗效。
资料与方法:
我科于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对12例早期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14髋)施行了髋臼旋转截骨术,其中右侧2例,左侧8例,双侧2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28.9岁(13~46岁)。所有患者均得到严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0年(3.1~9.1年)。
患者侧卧位,采用Ollier外侧“U”形入路,前方起于髂前上棘,向下后弧形至股骨大转子基底远侧2cm处,再向后上弧形止于髂后上棘。钝性分离臀大肌纤维,于止点处切断梨状肌及闭孔内肌等外旋肌群,保留股方肌完整以保留旋股内侧动脉的血液供应。用骨刀行股骨大转子截骨,保留厚度1.0~1.5cm并向近端牵拉,显露髂骨翼的外侧面、髂前下棘及髋臼的后下部分。电刀标记髋臼周围截骨线,近端距离髋臼约1.5cm,后缘距坐骨切迹约1.0cm。首先使用直骨刀沿截骨线垂直插入约1.0cm,透视引导下用弧形骨刀截骨,截骨块厚度应>10mm以防止发生骨块坏死。截骨块向外侧及前方旋转移位后使用长皮质骨螺钉固定,不需植骨。股骨大转子复位后使用钢丝或皮质骨螺钉固定。患者术后不需要使用外固定,进行股四头肌肌力和髋关节活动范围功能锻炼,术后2周扶双拐下地患肢部分负重,2个月后弃拐完全负重。
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术后6周、12周、24周及每年)拍摄骨盆正位相X线片,测量CE角(α),髋臼顶角(β),头外移指数(B÷1/2A)及最小关节间隙宽度。采用Harris评分判断髋关节功能。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X线片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
本组病例最终随访时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为72分(50~95分),术后91分(72~100)(P<0.001)。手术时间平均约2.4小时(2.0~3.1小时),术中失血量平均约650ml(400~1200ml)。CE角术前为0.9°,术后27°(P<0.001);髋臼顶角术前29 °,术后5 °;头外移指数术前为0.68,术后0.65;最小关节间隙宽度术前为2.0mm,术后2.2mm。所有病例截骨块及股骨大转子截骨处愈合良好。无感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1例患者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进展到需行关节置换术。
讨论:
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未经有效治疗均会进展到继发性骨关节炎,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年轻患者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以减小股骨头的接触应力,延缓或阻止髋关节继发性骨关节炎的进一步加重。Chiari骨盆截骨术能够使股骨头得到良好的骨覆盖,但非关节面的透明软骨;Salter[11]截骨术只是对儿童患者股骨头的覆盖提供较小范围的改善,不能用于成年患者;骨盆三枝截骨术[3]可以使髋臼的覆盖问题得到矫正同时,改变了骨盆的对称性。髋臼周围截骨术避免了以上截骨术的不利因素,为股骨头提供了足够的外侧覆盖。
髋臼旋转截骨术为髋臼周围截骨术之一,首先由Ninomiya和Tagawa于1984年报道,使股骨头得到有效的髋臼软骨覆盖,经临床随访中期及长期疗效满意。虽然Ganz髋臼周围截骨术可以纠正髋臼的前倾及使股骨头内移,但此手术操作复杂,需要更高的技术及更长的学习曲线。特别是行坐骨支截骨时显露困难,往往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存在损伤髂内血管的高风险。髋臼旋转截骨术截骨处均不需要植骨,且固定牢固,术后骨质愈合良好。我们的患者术后进行适当的功能恢复,未发生螺钉断裂及骨块移位等并发症。
手术的入路对施行髋臼旋转截骨术至关重要,目前欧美的骨科医生喜欢内侧入路,主要是为了避免损害髋关节的外展肌力和减少局限性的异位骨化发生。外侧入路已经被多数亚洲国家的骨科医生所接受,但对髋臼的显露需要一定的经验。Ollier外侧“U”形入路经股骨大转子截骨,充分地显露骨盆的外侧面及髋臼边缘,使手术技术简单化,且可以在直视下方便截骨。Ko等[15]认为Ollier外侧“U”形入路较其它的手术入路施行髋臼截骨更容易。但经股骨大转子截骨入路潜在的并发症是截骨处不愈合及截骨块坏死可能,既而使髋关节的外展肌力减弱。本组病例经细致的截骨和复位,使用钢丝及加压皮质骨螺钉固定,无骨块坏死,所有病例均骨质愈合。
测量CE角可以判定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Stulberg和Harris对60位健康成人的X线片上的CE角进行了测量,男性平均为37°,女性为35°。Murphy测量46髋65岁以上无髋关节骨关节炎的CE角,平均为34°。本组病例术后的CE角平均为27°,接近于正常水平,而要强调的是如果过度地骨块外移,增加CE角,往往会引起与股骨大转子的撞击及将髋臼梨状窝移至负重位置。
髋臼旋转截骨术的目的是为了使股骨头得到充分透明软骨的覆盖,增加髋臼的负重面,减少其与股骨头的接触应力,所以髋臼覆盖的改善程度可以影响术后的长期疗效。髋臼旋转截骨术短期内失败的原因与关节软骨术前的状况及术后软骨溶解有关,术前关节软骨退变的轻重对年长患者术后疗效影响的程度比年轻患者大;软骨溶解主要与不正确的手术技术有关,没有保留足够厚度的髋臼截骨块致其坏死或吸收,引起软骨溶解,X线片上显示关节间隙变窄[19]。术后髋臼与股骨头的吻合度及股骨头的变形一定程度上决定骨关节炎的进展速度,影响术后的长期疗效。
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年轻患者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以明显地缓解疼痛,中长期疗效满意。Ko等报道一组38髋经Ollier外侧“U”形入路实施髋臼旋转截骨术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5.5年(2~10年),满意率达84%。Hsieh等对46髋行经股骨大转子截骨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经过平均4.2年(2~5年)的随访,41髋(89%)的骨关节炎无进展。Siebenrock等[12]报告71髋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的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10年(平均11.3年,10~13.8年),优良率为73%(52髋)。本组病例多为早中期髋关节发育不良,虽然病例数量较少,经平均6.0年(3.1~9.1年)的随访,疗效满意。
总之,Ollier外侧“U”形入路行髋臼旋转截骨术髋臼缘显露充分;治疗早中期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以缓解疼痛,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速度,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