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聋是临床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为内耳组织铁缺乏病,也是目前唯一可通过适当治疗完全恢复或不同程度改善听觉功能的聋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缺铁性聋约占全部感音神经性聋的10-15%。缺铁性聋高风险人群按发病率高低排序依次为:3岁以下婴幼儿(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1;18:29-33证实,孕期和哺乳期铁缺乏可能对子代耳蜗听毛细胞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导致缺铁性聋)、学龄前儿童、生育期妇女、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缺铁性贫血患者、素食者、偏食或厌恶黑色或红色食品或长期食欲减退者、反复少量失血性疾病(如鼻出血、痔疮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患者、有外伤大量失血病史者、反复口腔溃疡或经常感到乏力者、生长期青少年以及60岁以上老年人等。缺铁性聋的发生主要与长期铁的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或吸收减少有关。但是,如果铁在短时间大量丢失以及突发代谢障碍亦可导致缺铁性聋。
缺铁性聋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者的发病率之比约为1:4。急性型缺铁性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耳聋程度多为中重度、重度或极重度,双侧耳可同时或先后发病,但双侧同时发病时常因两耳听力损失不对称而误诊为单侧性聋。双侧性急性型缺铁性聋可使学龄前儿童已形成的语言能力迅速衰退或丧失而引起家长注意。慢性型缺铁性聋则表现为缓慢发展的非波动性的不同程度感音神经性聋,双侧耳同时发病居多,发病初期耳聋程度轻微,以后逐渐加重,两侧听力损失对称或不对称。
急性型和慢性型缺铁性聋均可伴有间歇性或持续性耳鸣,耳鸣程度可轻可重;伴发眩晕者少见。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突发或缓慢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伴有:1、缺铁性贫血病史;2、血红蛋白含量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13岁以下儿童<106g/L;3、血清铁蛋白<0.70nmol/L(80ng/ml);4、红细胞碱性铁蛋白<11.38ag/红细胞;5、血清铁日波动差值<3.58μmol/L;6、血清铁<19.36μmol/L。凡无其他明确致聋因素可以解释的突然或缓慢发生的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符合上述条件3项以上者,应诊断为缺铁性聋;符合上述条件2项以上者,应列为缺铁性聋可疑。
治疗原则:缺铁性聋一经确诊,应尽快给予中西医结合铁剂疗法治疗,同时应注意纠正已经明确的导致缺铁的病因。病程越短,治疗疗程越短,恢复听力可能性越大。
预后:我们以往研究结果表明,缺铁性聋治疗有效率76.57%,显效率58.86%,治愈率35.43%。
治疗疗程:3个月为1个疗程。急性型缺铁性聋多需1疗程,而慢性型缺铁性聋则需1-10个疗程,甚至更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