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发作性睡病属于过度嗜睡障碍或睡眠过多的一种类型。1876年Gelineau首次描述为睡眠发作、猝倒、入睡前幻觉和睡眠麻痹。上述四种症状成为发作性睡病的四联症。由于我国缺乏统计学研究,对于该病报道较少,尚认识不足。
二、病因:
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认为本病与hypocretin(Orexin,一种多肽类神经递质)的缺乏密切相关。1999年得动物实验表明,该病与hupocretin受体基因有关,并在随后的大鼠模型试验中得到证实。且患该病的患者尸检中也发现了hypocretin1明显减少,神经元数量减少,视丘下部旁的hypocretin细胞区域出现大量的神经胶质。此发现表明该病与患者hypocretin产生过少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Hypocretin2和他的受体在哺乳类动物的睡眠调节和猝倒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提高hypocretin系统的活跃程度可能被用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本病散发,但可以遗传。20世纪80年代统计表明该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亚型(HLA DR2/DQ1)有重要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HLA单倍型等位基因DRB1*1501和DQB1*0602与猝倒有明显联系。但该基因在其他类型的发作性睡病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尽管该病患者存在一些基因缺陷,但对于诊断该病并非必须和特异的。有学者提出该病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特种环境事件引发。虽然该病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如果为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可见其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而且入睡后立即出现或几分钟内出现。而常人首次REM睡眠往往在入睡后70-90分钟后出现。
三、临床表现:
该病为慢性病,男性报道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在5-50岁,病情在20-40岁后加重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中年以后,尤其女性更年期后症状有所减轻,精神紧张、内分泌改变、感染、脑外伤、麻醉等可诱发。
1、白日过度嗜睡和睡眠发作 常为首发症状,短时间内即进入梦乡,睡眠一般持续10-20分钟,甚至半分钟为谁。发作时,局部肌肉张力突然丧失,上睑下垂,不说话,垂头。或吃饭时不能下咽,碗筷可掉到地上。发作过后患者有明显清醒感。非发作期如常人一样。强制不睡无效,饱餐及劳累后单调环境中更容易发作。发作不择时间地点等。
2、猝倒 百分之七十六患者出现猝倒,可同时起病也可发作后数年出现猝倒。表现为情绪高度激动时突发全身或部分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各种反射消失,发作时意识清醒,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3、入睡前幻觉 见于68%该病患者一般发生在由睡眠至清醒或由清醒至睡眠的移行中。可表现为幻视,幻听,幻嗅,幻触等。
4、睡眠性麻痹 64%的患者出现该症状,特征是刚入睡前或刚睡醒时出现可怕的活动不能,梦醒时多发,常与入睡前幻觉相关。一般只持续几秒至数分钟,在别人的呼喊或摇晃中醒来,患者常常伴有惊恐不安的感觉。以上表现被称为发作性睡病的四联症。此外,患者常常夜间睡眠不佳,深睡减少或消失,多醒导致睡眠片段,清晨醒来常有彻夜未睡的感觉。但总的睡眠时间不比常人多。甚至临床上患者会以失眠为主诉就诊。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头痛、头昏、性功能障碍以及肥胖等。少数患者并发抑郁症,其程度与焦虑和认知功能有关,且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但抑郁症并非为该病的继发症状,而是与该病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