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蓖麻子
[异名] 蓖麻仁、大麻子、红大麻子。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Ricinus commu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
[成分] 本品含蓖麻脂肪油约50%。蛋白质约20%。并含蓖麻碱、蓖麻毒素(ricin)。
[药理] 蓖麻油在十二指肠内受脂肪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钠与甘油。前者对小肠有刺激作用。引起肠蠕动增强而排便。一般在服蓖麻油15-30ml后经4-6h排出稀便。蓖麻碱与蓖麻毒素是有毒成分。
[功效及剂量] 消肿拔毒。泻下通滞。用于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等。内服入丸剂。生研或炒食。外用捣敷或调敷。
[实例] 蓖麻碱160mg或蓖麻毒蛋白7mg均可致成人死亡。①有报道成人误服蓖麻子约20粒。小孩2-7粒即可致死。蓖麻子中毒的潜伏期较长。食后3-24h发病。也可迟至3日出现症状。开始时有咽喉及食道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性下痢。也有出现嗜睡、头痛、惊阙,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者可出现凝血、溶血及肝功能损害。最后可因脱水、休克、呼吸抑制及心衰而危及生命。②有一儿童服10粒蓖麻子。致剧烈吐泻、口渴、脱水、头痛、惊厥,12h后致死。③有一支气管哮喘患者用蓖麻仁14粒。鲜小蓟全草7株。共捣如泥。纱布包药涂擦胸背部。擦至局部发红起红小疹。用药后5min。感口唇发麻。气短加剧。继而呼吸困难。大汗淋漓。不久出现神志不清。上肢不自主抽动。全身风团样皮疹。呼吸弱而急促。口唇发绀。血压测不到。经抗过敏、补液等处理而脱离险境。④另有2例外用蓖麻仁过敏性休克。其中1例死亡。也有报道外用本品致过敏性休克。
[防治] 生蓖麻子或蓖麻油误当食用油发生中毒。大量外用致呼吸中毒或过敏性休克。中毒救治:①立即催吐、洗胃、导泻。必要时高位结肠灌洗。可口服米汤保护胃粘膜。②输血、输液。维持血容量和水电介质平衡。③皮下注射抗蓖麻毒血清。④每日给碳酸氢钠5-15g。使尿碱化。防治血红蛋白沉积而致急性肾衰。⑤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朱天忠。等、常见植物类中毒死亡的研究概况、中药通报。
2、肖守贵、外用蓖麻仁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四川中医。
3、赵焕琴。等、蓖麻子外用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中华皮肤科杂志。
158、蒺藜
Jili
Fructus Tribuli
[异名] 白蒺藜、刺蒺藜、硬蒺藜。
[来源] 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成分] 白蒺藜含脂肪油、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硝酸盐类及皂苷等。
[药理] 白蒺藜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功效及剂量] 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痛。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用量:6-9g。
[实例] 曾报道。王某。女。21岁。因“白癜风”内服蒺藜粉6g,每日2次。第2次服后1h许。即感全身皮肤瘙痒及针刺感。随后皮肤出现针尖大红色疹点。继之皮肤普遍潮红。疹遍及胸前背后及四肢。当天未诊治。翌晨遂又服蒺藜粉6g。服后数分钟上述症状迅速加剧。并兼有心烦不安。患者素无过敏性疾病史。体格检查见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两上肢及胸背部隐见密集针尖大小之红色疹点。压之退色。诊断为药物疹。嘱患者停服蒺藜粉。大量饮水。口服抗组胺药(苯海拉明)50mg。服药后2h许。症状完全消失。
另外。蒺藜中含有硝酸钾。服入体内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防治] 本品能引起药物疹。应当注意。蒺藜内服尚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一旦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大量维生素C。以利高铁血红蛋白转变为血红蛋白;也可用1%美蓝液1-2mg/kg以葡萄糖稀释后在10-15min内缓慢静脉注射。2h后若症状不缓解可重复注射1次;或用甲苯胺蓝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附注] 沙苑蒺藜为豆科黄芪属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stus R、 Br、的种子。与白蒺藜是两种不同的药材。两者不应混同。
参考文献
1、宁廷珊、内服白蒺藜引起药疹1例山东中医杂志。1987,(6):22
2、李学渊。蔡大立、内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74
159、蒲公英
Pugongying
Herba Tarax Aci
[异名] 黄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 、碱化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成分] 本品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苦素及咖啡酸。全草含肌醇、天冬酰胺、苦味质、皂苷树脂、菊糖、果糖、胆碱等。
[药理] 蒲公英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浸剂有利胆作用。
[功效及剂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用量: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实例] 刘氏报道2例口服蒲公英汤剂致全身搔痒。起风团去掉蒲公英则无过敏现象。
参考文献
张洪杨、临床所见的中药毒副反应、江西中医药。1987,(4):55
160、雷公藤
Leigongteng
Radix Triipterygil wilfordii
[来源] 本品为卫茅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根及根茎。
[成分] 本品含雷公藤红素。另从中可提取60余种成分。计有二萜成分13种。三萜成分18种。倍半萜11种。生物碱11种。还有β-谷甾醇、卫茅醇、葡萄糖、果糖、有机酸、鞣质、色素、松脂物及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硒等。
[药理] 本品醋酸乙酯提取物有免疫抑制作用。并能提高小鼠血清总补体含量。此种作用还可促进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阻断免疫复合物的致炎作用。加速炎症修复。本品煎剂对炎症介质组织胺、5-羟色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抑制作用。除消炎作用外。还有镇痛、解热、杀虫和抑菌作用。本品有短暂的降压作用。腹腔注射大剂量雷公藤提取物可使血压骤降、心律不齐。
[功效及剂量] 本品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活血通络、杀虫作用。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中期有效。还可治疗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牛皮癣等。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不良反应] 本品毒性很大。超常用量可致中毒甚至致死。雷公藤总苷口服的LD50为159、7土14、3mg/kg。雷公藤总生物碱口服的LD50为504士29、48mg/kg。本品有中毒蓄积作用。平均毒效半衰期为7、98h。蓄积系数<4、98。其中毒类型可分为3种:①急性毒性反应。中毒症状于服药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有多个脏器损害。甚至死亡。②慢性中毒反应。多于用药过程中出现某些脏器损害。其进展缓慢。③迟发性毒性反应。急性中毒症状经过处理后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症状复发。
[实例] ①临床报道本品中毒病例较多。有5例急性中毒。出现恶心、腹痛、呕吐、黄疸、肝肿大、消化道出血。最后死亡。②另有1例过量中毒。血压降至0。四肢及腹部皮肤呈黯红色。最后死亡。经尸检认为是雷公藤中毒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急性肾衰。③有报道雷公藤内服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渗出性胸膜炎死亡。④有一乳母服雷公藤制剂1周。其子吸乳后吐奶、吵闹、药疹。停喂母乳后症状消失。慢性中毒多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主要表现为纳减。胃脘饱胀有烧灼感。轻度腹泻。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胸闷。化验示尿常规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极少数呈“再生障碍性贫血”。
[防治] 本品毒性较大。初用者从小剂量开始。服3-4天后逐渐适应。渐加至常用量。煎剂煎煮至少在1h以上。以减其毒性。鲜品毒性成分较高。用量取其下限。急性中毒救治:①催吐、洗胃、导泻以迅速排出毒物。②输液排毒。③扩容利尿。④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休克。⑤纠正心功能衰竭可选用毛地黄类强心苷。⑥有出血倾向可选用止血药。胃肠道出血可服用云南白药。⑦中药单方用鲜凤尾草。每次250-500g煎水顿服。连服3-5天。也有用杨梅果实或树皮治疗。
参考文献
1、郭晓庄、有毒中药大辞典、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2、880
2、杨小华、口服蜂巢致雷公藤中毒、江西医药。1988, (23)4:344
3、祁凤鸣、雷公藤片过量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肾功能损害1例、浙江中医杂志。1991,11(26):490
4、林 平、口服雷公藤片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渗出性脑膜炎死亡1例、中国医药1992,10:(47)19
2、 李瑞林。等、雷公藤片经乳汁致婴儿毒副作用5例、1983,(24)4:31
161、蜈蚣
Wugong
Scolopendra
[异名] 蜈蚣、天龙、百脚、百足多。
[来源] 本品为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
[成分] 本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亮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
[药理]本品有抗惊厥作用。蜈蚣(1:4)水溶液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功效及剂量] 熄风镇静。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用量:3-5g。
[实例] ①刘氏报道1例颈淋巴结核患者服用含蜈蚣的汤剂(其中蜈蚣12g)日1剂。3日后出现头晕、乏力、解酱油色尿。诊为溶血反应。分析蜈蚣含有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两种物质致溶血反应。②一男性患者因湿疹服中药3剂(原方上加蜈蚣2条)。服2剂后数小时发热、腰痛。尿检蛋白(++++)、管型(++)。尿量每日2000-4000ml。第4日死于急性肾衰。一男性患者因银屑病服中药4剂后加蜈蚣2条。服3剂后腰痛、发热。尿检蛋白(++++)、管型(+)。比重1:0006。尿量每日2000-8000ml, B超示双侧弥漫性肾肿大。第6日才恢复正常。③有人报道口服蜈蚣粉剂致急性肾衰。④余氏报道生蜈蚣过敏。一患者因风湿痛就诊。投药蜈蚣20条(民间验方)研粉吞服。将粉末装人空心胶囊。每粒1g。每日2次。每次1粒。上午服1粒1h后下肢起红疹、瘙痒。下午继服1粒。病情加重。全身起粟粒状红疹。以下腹、下肢内侧为甚。奇痒难忍。患者无过敏史。未服他药。未接触异物。令其停药。经抗敏治疗而药疹消退。后因风湿加剧。再服1粒。随即又起疹。后作者将剩余70粒胶囊中蜈蚣粉末倒出入锅用文火炮至黑褐色放凉后入胶囊。患者试服后未再起疹。风湿痹痛亦好转。从中说明生蜈蚣致敏。炮制后无过敏现象。但仍有疗效。为保证安全有效。应炮制入药为宜。⑤邓氏报道蜈蚣过敏反应2例。一患者因臀部疼痛就诊。投用乌头汤加蜈蚣5条(研末冲服)。翌日双足皮疹隆起。急诊抗敏处理。患者述及不久前。某医曾用蜈蚣出现类似过敏症状。遂用原方去蜈蚣,7剂服完未再发生过敏反应。另一患者口眼歪斜。投以牵正散加味4条蜈蚣研末冲服6h后臀部痒而起皮疹。停药后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张 华、中药的副作用、中医药信息。1990,5:36
2、傅文录、1993,1994年中草药不良反应综述、浙江中医杂志。1993,2:52
3、余圣龙、生蜈蚣致过敏、中国中药杂志。1989,(14)5:56
4、邓朝纲、蜈蚣致过敏性反应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5:237
162、蜂蜜
Fengmi
Mel
[异名] 白蜜、食蜜、蜂糖、蜜糖。
[来源] 本品为蜂蜜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酿的蜜。
[成分] 本品主要含果糖。葡萄糖。还有蔗糖、无机盐、酶、有机酸、少量糊精、蛋白质、树胶样物质、蜡、色素、芳香性物质及花粉粒。
[药理] 本品对创伤有收敛、营养和促进愈合的作用。有润肺祛痰和缓泻的作用。
[功效及剂量] 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用量15-30g。
[实例] 有报道蜂蜜可使婴儿致死。服蜂蜜致上腹痛。吐泻、关节痛、丘疹、全身瘙痒。
参考文献
1、陆景田、中草药药物反应综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1):18
2、于清波、部分中草药及中成药不良反应述要、吉林中医药。1987,(5): 29
163、满山红
Manshanhong
Folium Rhododendri Daurici
[异名] 映山红、迎山红、靠山红。
[来源] 本品为杜鹃花科植物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的干燥叶。
[成分] 本品含黄酮类为杜鹃素(farreroe)、金丝桃苷
( hyperin) ,篇蓄苷、杜鹃黄素(azaleatin )等、挥发油(为大脚6⑤葡┑)、三萜成分(为白桦脂醇等)。
[功效及剂量] 止咳祛痰。用于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用量:25-50g。煎服。
[不良反应] 本品品种繁多。有的品种花瓣可食。而有的花瓣有毒不可食。
[实例] ①曾有一家4人吃白杜鹃花瓣而中毒。②宋氏报道1例患者服满山红成药消咳喘后。出现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传导。
参考文献
1、 王 宁、中药的中毒及其预防、吉林中医药。1985,(1):31
2、张 华、中药的副作用、中医药信息,1990,(5):36
164、酸枣仁
Suanzaoren
Semen Ziziphi Spinosae
[异名] 枣仁、山枣仁、酸枣子。
[来源]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spinosa( Bunge) Hu et H 、 F 、 CHOU的种子。
[成分] 含酸枣仁皂苷( jujuboside) ( A,B )。水解得酸枣仁皂苷元。后者在酸性水解过程中能转变为伊贝林内酯(ebelin lactone)。并含黄酮类及微量具强烈刺激性的挥发油。
[药理] 本品水解性成分有镇静催眠作用。此外。本品有持续性降压的作用。对心脏可引起传导阻滞。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功效及剂量] 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伤津口渴。用量:9-15g。
[不良反应] 有报道本品产生过敏反应。
[实例] 张氏报道一患者因眩晕、心悸失眠、多梦。投以归脾汤加味。服首剂2h后出现恶寒。继则发热。四肢关节酸痛。追问病史。患者也因失眠服中药出现类似反应。每次发作后感到全身疲惫不堪。四肢疼痛乏力。纳减。犹似大病初愈。数天后才恢复。经药贴试验证实。为酸枣仁过敏所致。
参考文献
1、樊惠兰。等、近10年来中草药过敏、浙江中医杂志1991,(5):233
2、张炉高、服用中草药不良反应4例、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52
165、蝉蜕
Chantui
Periostracum Cicadae
[异名] 蝉衣、蝉退、蝉壳、知了壳。
[来源] 本品为蝉科昆虫黑炸( Cryptotympana pusfulata
Fabricius)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成分] 本品含大量甲壳质、多种氨基酸和三磷酸腺苷。
[药理] 药理证实有镇静、抗惊厥、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并有解热作用。
[功效及剂量] 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用量:3-6g。
[实例] 夏氏报道服蝉蜕引起腹痛2例、其中1例女性3岁因发热、咽痛、咳嗽用桑菊饮加蝉蜕、银花治疗。药后热退。渐起腹痛。服2剂后腹痛加剧。试用蝉蜕10g水煎500ml ,让患儿父女同服。约15min出现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胀。30min自行缓解。
参考文献
夏承义、服蝉蜕引起腹痛2例、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0:60
166、罂粟壳
Yingsuqiao
Pericarpium Papaveris
[异名] 粟壳、鸦片烟米、御米壳、米壳。
[来源]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果壳。
[成分] 本品含吗啡、可待因、那可汀、罂粟碱、罂粟壳碱和蒂巴因。另含多糖。
[药理] 有镇痛、呼吸抑制及止咳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有直接作用。因而有止泻作用。另有致突变作用。
[功效及剂量] 敛肺、涩肠、止痛。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用量:3-6g。
[实例] ①本品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损害。有一患者煎服致烦躁、嗜睡、昏迷、紫癜性肾炎。最后因心跳、呼吸停止死亡。②明代医家龚贤廷曾对罂粟壳加以描述:粟壳性涩。泄痢嗽怯。祛病如神。杀人如剑。具有固肠止泄的作用。但不宜用于治疗菌痢。中医认为菌痢为湿热积滞。治疗清热利湿、行滞导积为主。严禁收涩。而本品有收敛作用。故在外邪滞潴的情况下。用之会造成“闭门留寇”之害。现代医家认为本品对痢疾杆菌无杀灭作用。相反地可使肠道内病菌及毒素连同脓血腐物不易排出。从而导致细菌毒素及组织坏死产物经肠粘膜吸收。进入血循环。加重毒血症状。相继出现胃满、腹胀等一系列症状。实际上是一种中毒性胃肠胀气的表现。严重者可发展为中毒性肠麻痹。③作者曾遇到3例用本品而毙命的患者。其中1例郑姓患者。始为单纯性菌痢。当地卫生室反复使用本品煎剂治疗。数日后出现腹胀。病情逐渐加重。排气排便停止。最后疑有外科情况而手术。术中发现肠管胀气。呈大段坏死。伴多次粟粒状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作者指出“使用粟壳治疗菌痢有百弊而无。利”。本品应用不当所致的危害。绝非限于菌痢。其他如咳嗽、遗精、脱肛、女子崩漏等初患新疾。若不悉原委。效尤辄用。殊属不妥。《本草经疏》谓:“不知咳嗽性肺虚无火或邪尽嗽不止者。用此敛其虚耗之气;若肺家火热盛。与风寒外邪未散者。误用则咳愈增而难治。得痢脱肛。由于下久滑脱肠虚不禁。遗精中于虚寒滑泄者。借其酸涩收敛之气。以固虚脱。如胃肠结滞气多。湿热火炽。命门火衰。湿热下流的遗精者。误用之则邪气无从而泄。或攻人手足关节。肿痛不能动。或为身发肿。或呕吐不食。或头面俱肿。或精窍闭塞。水道不通。……”这段论述足以说明本品应用不当的危害。④婴儿谭某腹泻一周自。其祖母自煎罂粟壳1枚(如核桃大)。服用煎液约8ml。 lh后。出现呕逆,呼吸困难。昏迷。瞳孔如针头。压眶反应无。口唇发绀。阿片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给氧3天抢救。
参考文献
1、古云霞、中草药不良反应综述、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503
2、李红生。等、煎服罂粟壳致婴儿呼吸衰竭1例。中国中药杂志。1989, 14(7):56
167、樟脑
Zhangnao
Camphora
[异名] 潮脑、脑子、洋冰、韶脑。
[来源] 本品为樟脑科植物Cinnamomum camphora (L、)Sieb、的干枝叶及根部经加工提取制得的结晶。
[成分] 樟脑(camphora C10H160)。熔点174-1790C 。
[药理] 本品对皮肤粘膜局部有刺激和防腐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粘膜分泌。本品的治疗剂量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功能降低或有障碍时。能出现复醒作用。
[功效及剂量] 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用于疥疮、牙痛、跌打损伤、神志昏迷、痧胀腹痛等。用量:0、1-0、2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宜慎。
[实例] ①卢氏报道以癫痫持续状态样起病的樟脑中毒1例。一女性农民因突发频发性抽搐、昏迷10h急诊入院。入院前5天因两下肢疼痛不愈。用新鲜樟脑枝叶煎水于起病之当晚约7时进行全身性熏蒸约40min后。自觉胸闷、心悸和恶心感。即停止熏蒸卧床休息。约10min突然全身性抽搐。每数分钟抽搐1次。每次持续5-10min。间歇期意识不清。伴大小便失禁。呕吐2次。既往史无特殊。家中无癫痈病史。当地医院注射抗惊厥药(药物不详)后。抽搐停止而呈持续性昏迷状态。遂转本院。初诊为糖尿病性昏迷。检查:体温39、40C ,呼吸每分钟40次。脉搏每分钟120次。血压24/13、3kPa。中度昏迷。大、小便失禁。呼吸急促。双瞳等大、等圆。直径4mm。光反应迟钝。眼球呈中度摆动性眼颤。颈强直。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强直性伸直。四肢腿反射亢进。心、肺、腹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糖8、8mmol/L。血常规、肝功能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稍高(每分钟80滴)外。常规生化正常。头颅CT正常。经给氧、补液。甘露醇及脑细胞代谢药等综合治疗。神清。心跳、呼吸、血压渐趋正常。3天后复查血糖正常。出院诊断为樟脑中毒。1周后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未留后遗症。以樟脑枝叶熏蒸导致以癫痫持续状态样起病的重度中毒罕见。且易误诊。②赵氏报道本品可致谵妄。
参考文献
1、卢昌元以癫痫持续状态样起病的樟脑中毒1例、新医学。1996,(27)4:187
2、赵景云、近10年来中草药及制剂反应综述、云南中医杂志。1991,
(4);28
168、僵蚕
Jiangcan
Bombyx Batryticatus
[异名] 白僵虫、天虫、僵虫。
[来源] 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 、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成分] 本品含脂肪及蛋白质。
[药理] 本品所含的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
[功效及剂量]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疼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用量:5-9g。
[实例] 陈氏报道服用僵蚕引起3例皮疹。皮疹均在服药5-8剂时出现。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患者蔡氏罹石淋之症。用药车前子15g,瞿麦、q蓄、鸡内金、僵蚕、蝉衣、藕节、小蓟各lOg。白茅根、海金砂各20g。金钱草30g。服7剂后头面部出现小丘疹。高出皮肤。瘙痒难忍。随之波及四肢皮肤。即停僵蚕。加服抗过敏药。症状消失。以后去僵蚕。继服原方。未出现皮疹反应。
参考文献
陈成槽、僵蚕引起皮疹3例报道、浙江中医杂志。1989,12:550
169、藁本
Gaoben
Rhizoma Ligustici
[异名] 土芎、山荽、西芎、茶芎。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 、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
[成分] 藁本干燥根及根茎含3-丁基K内酯(3-butylphthalide )、蛇床内酯(cnidlide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据报道藁本含挥发油约0、3%。有的含0、65%。辽藁本根含挥发油约1、5%。
[药理] 15%煎剂用平板稀释法试验。对许蓝毛菌等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藁本有镇静、镇痛、抗病毒作用。
[功效及剂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湿肢节痹痛。用量:3-9g。
[实例] 有1位32岁女性。因慢性额窦炎服九味羌活汤加藁本、辛夷、苍耳一剂。服药40min后出现头面及周身奇痒及荨麻疹:。经抗过敏治疗后痊愈。后又服一剂含藁本的中药(其他中药以前服过。无过敏反应)。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
李天杰、中药藁本致过敏性尊麻疹1例报道、河南中医,1986,(3):37
170、蟾酥
Chansu
Venenum Bufonis
[来源] 本品为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酥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for或黑眶蟾酥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
[成分] 蟾酥毒液中含有:蟾酥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酥毒素。后者制成蟾酥时已水解为蟾毒配质、辛二酸和精氨酸;二茶酚胺类化合物。即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非强心作用的化合物。包括胆固醇、前维生素D,y-谷甾醇、辛二酸和精氨酸等。
[药理] l蟾酥配质和蟾酥毒素有强心作用。但后者较弱。蟾酥配质的基本结构很象强心苷配基。因蟾酥毒液中含有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而有升压作用。蟾酥有抗炎作用。蟾酥配质有麻醉、引起惊厥及呕吐的作用。
[功效及剂量] 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作用。用于痈疽疔疮;咽喉疼痛。中毒呕吐。腹痛神昏。手术麻醉。用量:0、015-0、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实例] ①王氏1974年报道蟾酥治疗心脏病中毒致死3例。活蟾酥毒力尤大。中毒后表现恶心难受。流涎。腹痛。剧烈呕吐。遍身冷汗。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冰冷。不能言语。②有人用蟾酥皮外敷。致荨麻疹伴中毒性心肌炎。
参考文献
1、彭 泉。等简述中药的毒副作用、云南中医杂志。1989,4:33
2、杨更生、虫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新中医。1989,8:52
171、鳖甲
Biejia
Carapax Trionycis
[异名] 上甲、鳖壳、团鱼甲、甲鱼壳。
[来源] 本品为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
[成分] 本品含骨胶原(collagen)、角质、蛋白、碘质、维生素D等。
[功效及剂量]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虚风内动。闭经。徵瘕。疟疾。用量:9-24g。
[实例] ①口服鳖甲煎剂致严重反应1例。患者因反复腰骶部疼痛2年。随气候变化疼痛加剧。经X光摄片诊断为第4腰椎致密性骨炎。腰椎骶化而服中药威灵仙、杜仲各15g。寻根风30g。络石藤、虎杖各15g。川断、鼠妇各15g。仙灵脾10g。丹参15g。金钱白花蛇2g(研末吞服)。服10剂。再诊时患者能自行步行。疼痛明显好转。但夜多虚汗。在原方上加鳖甲15g煎服。服药5min即感咽喉不适。喉部像火烧一样。似有物梗住。10min出现腹部剧痛。虚汗淋漓。面颊潮红。似醉汉貌。眼结膜充血明显。全身布满块状凸起风疹块。奇痒难忍。继而胸闷气急。心率每分钟118次。即送院急诊 。追问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因服少量甲鱼肉引起过敏性休克。此次因不知鳖甲就是甲鱼壳而误服。又引起过敏现象。经对症及抗过敏而治愈。②一患者因月经不调。经服中药3月而复正常。但仍有肝脾肿大。治拟滋阴清热。软坚化结。方药:熟地、白芍各15g,川芎6g。当归10g。知母、鳖甲各12g,鸡内金5g、香附、地骨皮各12g。服5剂。首剂服后约1h。感胸闷不舒,周身发痒。未介意。次日又服半剂。又复上述症状。自认为煎药不当。将另半剂浓煎。入胃后全身起风团。诊断为药敏。后患者告述。约2个月前有人告诉用偏方脚鱼(即鳖甲能治肝炎 ,服后与本次症状相似。且较本次剧烈。烦躁甚,经抗过敏而愈。遂除去鳖甲。余药仍继服无反应。至此认为鳖甲过敏无疑。③ 有报道鳖肉治肝病异议。鳖肉性味甘平,营养丰富。江南民间常以食鳖肉治肝病。蔚然成风。但用之不当。也为鳖病。一患者为乙肝肝硬化。脾切除后中药调理。体重增加。恢复工作。时值冬令进补。遂食鳖肉。初服腹胀纳呆。泛恶。便秘。未予注意。连食5天(4只)。大便呈柏油色。大便隐血(++++)。B超示:肝硬化。x光胃肠示上消化道出血而入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滋腻太过。湿聚化热。结于胃肠。损伤脉络所致。方药:大黄、半夏、川连、黄芩、赤芍、丹皮、莱菔子、小蓟、茜根草,3剂后大便转黄。半月而愈。随访1年。避食鳖肉。病末再发。又一患者血吸虫性肝硬化30余年。3年前煎食鳖肉。出现腹水。肝脾肿大。经服中药消退。未予注意。今又食鳖甲3只。腹胀腹水又起。刻诊:面色黧黑。胸闷痰塞。腹胀如鼓。胸胁刺痛。口干口苦,尿少。舌红。边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此乃素体脾虚肝瘀。而鳖肉性寒。多食则寒凝于脾。以致运化失司。积食难消。气血_瘀滞更甚。方用柴胡、八月扎、丹参、桃仁、赤芍、郁金、枳壳、佛手、鸡内金、莱菔子、焦六曲、焦山碴。服3剂诸症锐减。半月后腹水消退。随访4年。避食鳖肉。未见复发。又一患者胆总管腺癌。术后较好。回家进食鳖肉以补充营养。食后即感上腹隐痛。皮肤瘙痒。连食4只。症状加重。黄疸加深。旋因肝昏迷死亡。
参考文献
1、姚善业、口服鳖甲煎剂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中国中药杂志。1990, (4):52
2、王哲身。等、鳖肉治肝病异议、浙江中医杂志。1992,(27)5:228
172、麝香
Shexiang
Moschus
[异名] 麝脐香、香脐子、元寸、当门子、腊子。
[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麝香酮。具特异强烈的香气。并含脂肪、树脂、蛋白质和无机盐。
[药理] 本品能使心跳、呼吸增加;少量可增进大脑功能。多量有麻醉作用;其水溶性成分。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收缩力加强。节律性收缩增加。紧张度上升。大剂量呈半痉挛至痉挛状态。本品能促进各腺体的分泌。有发汗和利尿作用;在试管内有抑制猪霍乱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作用。
[功效及剂量]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惊厥。气郁暴厥。中毒昏迷。经闭。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损伤。痹痛麻木。用量:0、03-0、1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实例] ①有报道麝香虎骨膏致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心慌胸闷。腹痛。频吐。过敏性荨麻疹。血压下降。②内服本品可出现一过性糖尿症。③有人报道麝香中毒致呼吸停止1例。
参考文献
2、袁惠南、中草药不良反应综述、中国中药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