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元气论最初是属于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的内容,因医道同源,元气论同样也是中医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的经典《黄帝内经》中虽无“元气”一词,但其所叙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的“真气”即人体内在的一元之气,故其内涵即为元气。
在刘止唐先生的《医理大概略说》中已点出养生治病三昧:“人身以元气为主,气足则邪火自息。故古人谓火气元气,不两立也”;“又阳气即元气。阴阳二气,统于元阳。元气暗滋于肾家,一病则无不病也。故医家斤斤辨三阴三阳,云某药入某脏,尚为太拘。”
郑钦安以元气立论,对医理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元气为先天之气,后天血肉有形之躯为先天元气所化,故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医理真传》)。
人身实为一团元气,三焦、五行、六经等都旨在分部探求元气在运动过程中的盛衰。阴阳二气运行于上、中、下,运行于十二经,但总归还是一元气在流行。“上中下各有阴阳,十二经各有阴阳,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医法圆通》)“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医法圆通》)。他甚至将元气直接与阳气划上等号,为养生治病首重扶阳奠定基础。
在对病理的认识上,他亦认为万病皆由元气的损伤所致,故他说:“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医法圆通》);“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 (《医理真传》)。这就为其在立法处方上重用“姜桂附”提供理论指导,因为“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 (《医理真传》)。
人身为病,各种症状千变万化,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眼光局限于机械、片面的认识当中,则很难有良好的效果。因为人本为一整体,皆是一团元气在周流运行,可以说火神派是站在较高层面来看待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病因病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钦安卢氏一门几乎方方都有姜桂附,方方都照顾到扶阳,很少用到苦寒克伐药,因为他们是站在元气的高度、一的高度。
辩证立法以阴阳为纲:
郑钦安在其《医理真传.序》中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犹多似是而非之处,辨察不明,鲜有不误人者也。”认为临证至关重要的是辨清阴阳,方能对症下药。其在《医理真传》中专门列出阳虚门及阴虚门指征供人辨别。
决定一名医家水平的高低,就在其辨明阴阳的能力上。
时至今日,中医界整体水平逐渐下滑,能够用纯中医药治好病的医生越来越少,其原因就在于辨明阴阳的能力上出现了偏差。
比如最常见的感冒发烧,在目前的辩证治疗中也存在普遍的误区。感冒一般来说许多都是受寒引起,初期会有喷嚏、清涕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话,会产生喉痛、咳嗽甚至发烧的寒极生热症状,虽然这时有“热”的表象,但本质还是寒所引起,应该辩证为阳虚。正确的用药是扶阳驱寒,也就是重用温热药物。或者即便要用辛凉药物清热退烧,也是中病即止,解决了标的问题后,马上应用辛温药物来解决本的问题。但遗憾地是,市面上所见的感冒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清热解毒类,如“银翘散”、“板兰根冲剂、“抗病毒冲剂”、“桑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等,或者西药抗生素类,使用这些药物对于因受寒而引起的感冒无疑都是雪上加霜,不仅不能对症,还会遗留下病根,日积月累后终会酿成大病。
再比如常见之虚火上冲之病,为现今医学所称之牙龈肿痛、慢性咽炎、喉炎、口腔炎等,大部分医生一见此症,并不详辨阴阳,立即投以大剂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药,如六神丸、喉炎丸、上清丸等,于是症状时好时坏、绵延不断,难于痊愈。就其原因,也是在阴阳的判定上出现偏差,这些症状很多原因都是阳虚造成的,是虚火的表现,治虚火只能扶阳抑阴,而治实火才能清热解毒。火神派针对这种情况认为:“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即现牙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是助阴以灭阳也,辨察不可不慎”(《医理真传》)。此刻只需重用辛温热药,虚火之症很快得解。
更有甚者,不辨阴阳的观念日益普及、大众化,许多不良商家通过广告大肆宣扬清热降火,更将此观念带入饮食习惯当中,如“王老吉”、“凉茶”、“草本乐”等,本来冰箱、空调等改变自然生活方式的设施已经造成阳虚者众多,如果在治病和饮食上再长期滥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势必造成更加阳虚,阴寒内聚凝结成块,也就会酿成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症。
每天电视里出现的“六味地黄丸”广告则又是一件不辨阴阳的典型案例。本来“六味地黄丸”是治肾阴虚的药物,是一个很小众的药物,因为肾阴虚的疾病是很少见的,而大多数的人是肾阳虚,但不良药厂竟大打广告,劝人们不经辩证就服用药理完全相反的药,其结果可想而知,长期服用不仅不会治病,反而会耗损阳气,损伤脾胃功能,出现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还会引起更加严重的疾病。
在一百多年前,郑钦安就大声疾呼:“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然阴虚与阳虚,俱有相似处,学者每多不识,以致杀人” (《医理真传》)。但现实却是此弊愈演愈烈,且从医界扩大到日常饮食习惯,真可悲可叹!
导致辩证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脉诊水平的缺失。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辩证的依据,有时仅靠望、闻、问三诊还不足以断定阴阳,只有脉诊才能抓住阴阳的核心以及脏腑气机的本质。钦安卢氏一门特别注重脉诊,在其门人跟师学习过程中,脉诊始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环节。这就不难解释火神派辩证精准、疗效甚好的原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