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慢性肝病患者来说,“肝硬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对“肝纤维化”也许未必十分了解。肝纤维化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伴发于多种慢性肝病的肝脏病变,是当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的某处皮肤出现了破损或伤口,等到伤口长好时就会留下或大或小的疤痕。这种疤痕由纤维组织形成,而结疤的过程就叫纤维化。肝纤维化的过程就类似于结疤的过程,只不过结疤的场所是在肝脏。肝脏因各种原因出现细胞炎症,坏死的肝细胞将被机体清除,肝脏进行自我修复时,就会不断有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将破坏正常肝组织的结构,形成许多由纤维组织包绕的结节,肝脏质地变硬,就会形成肝硬化。也就是说,肝纤维化实际上是肝脏对各种病因导致组织损伤的修复反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临床病理过程。如不及时治疗,则多数患者将进展至肝硬化,进而导致慢性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等。因此,也可以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之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对于慢性肝病患者来说,当肝脏持续有慢性炎症存在时,多会同时伴有肝纤维化。导致肝细胞慢性炎症的原因有很多,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仍是我国肝纤维化最为常见的病因,慢性丙型肝炎也不少见。这两类肝炎都因肝炎病毒复制,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使得免疫淋巴细胞在清除病毒时,“误伤”肝细胞,产生肝脏内炎症,从而诱导了纤维组织增生,致使肝纤维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两种肝病均可表现为脂肪在肝脏细胞中过度沉积,严重时可以出现脂肪性肝炎,如不积极治疗,损伤的肝细胞也可刺激肝内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由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其他如药物性肝病、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或血吸虫病等,随着对这些慢性肝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上述病因所致的肝纤维化在临床上也将越来越多地被发现。由于每个患者体质情况和发病情况不一样,纤维化的程度与病情的程度或病程的长短有时并不一定成正比关系。肝癌是各种肝病中最为凶险的疾病,亦常常同时伴有肝硬化。而很多的临床研究也表明,从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三者存在很强的联系。
由于持续进展的肝纤维化最终可导致肝硬化,甚至出现肝脏功能的衰竭、肝癌而危及生命,因此,与大多数疾病的诊疗一样,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条件,有助于减轻、逆转甚至治愈肝纤维化。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是了解慢性肝病预后、评价抗纤维化疗效和决定治疗终点的关键环节。但由于肝纤维化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它的诊断目前主要还是依据肝脏组织病理学、影像学(B超、CT等)和血清学检查。其中,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至今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特别是肝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另外,近年来应用于医疗市场的切变弹性探测仪(Fibroscan) 具有无创、快速、简便、客观定量等优点,可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瞬时肝脏弹性测定,已成为临床上诊断肝纤维化的新方法。
10多年前,肝纤维化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但多年来,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证明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对于肝硬化患者,抗肝纤维化治疗可以减慢疾病发展的速度,延长生命。即使肝癌手术后,也需要通过抗肝纤维化来治疗并发的肝硬化。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西药。我国中西医肝病研究者近20多年来勤奋挖掘祖国医学的宝库,开发了一些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体现了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优势。而针对肝病病因进行的治疗也对延缓或减轻肝纤维化起了重要作用,如针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减少铁、铜摄入治疗以及戒酒、运动、改变生活方式等也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仍在持续不断地积极探索适用于临床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综上所述,明确肝纤维化的病因并给予有效的病因治疗对于阻断甚至逆转肝纤维化至关重要,而及早、准确地进行肝纤维化诊断和分期是判断慢性肝病预后以及评价抗纤维化疗效的必要前提。随着人们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将会有更多的有效抗肝纤维化的中西药物、生物药从实验室走上临床。人类战胜肝纤维化的目标终将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