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会不自主地做出眨眼、歪嘴、耸肩、做鬼脸等异常动作吗?或总发出干咳、嗅鼻声、怪叫声?甚至出乎意料的蹦、跳、扭动身体、打自己、重复言语、模仿言语、说粗话?这不是孩子的坏习惯,而是一种病,称为儿童抽动障碍。
一、抽动障碍的主要特征
抽动障碍是一组以头、肢体和躯干等部位肌肉突发性不自主抽动,和(或)伴爆发性喉音和行为紊乱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俗称抽动症。近20年来该病由逐渐增加的趋势,患病率在0.05%~3%,大多数起病在5~12岁,90%在10岁以前第一次起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6:1。起病时往往首先是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频繁眨眼、皱眉、皱鼻子、撅嘴,同时或相继出现颈部和肩部及四肢的不自主抽动,如扭颈、摇头、耸肩及四肢甩动,喉部频繁发出清嗓子或干咳声,重者“吭吭”声、“吼吼”声不断或大叫几声,部分病人有秽语或涉及性的猥秽语言。该病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自伤及攻击等行为,给患儿的学习、生活、社交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影响病人的就业、婚姻等。
二、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该病自1825年首次报道,已经历百余年历史,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多数人认为与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微器质性损伤及性激素功能紊乱有关。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与感染有关,也有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与该病有关的基因研究,认为与多巴胺受体基因关系密切。尽管抽动障碍的病因与遗传、感染免疫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都不能完全解释疾病的特殊表现和严重程度,可能是遗传与环境等非遗传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的该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终生患病率高达12%~16%,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自伤及攻击等行为,给患儿的学习、生活、社交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影响病人的就业、婚姻等,给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现代医学多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在控制抽动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其副作用不可小觑,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副作用日趋明显,常见的有嗜睡、乏力、头昏、便秘、心动过速、排尿困难以及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如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病样震颤等),如不加以注意其结果是相当严重的。
三、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儿童抽动障病因不外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先天禀赋不足包括遗传因素而致基因缺陷、产伤而致头颅损伤、早产、难产、出生时窒息等。后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过敏、头部外伤、情志忧郁、意外刺激、环境污染及环境改变等。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致使阴阳失调,阴不制阳,阳盛乃动。病位在肝,与心、肺、脾、肾功能失调,风、火、痰内扰关系密切。其临床大致分为三型:一为气郁化火,耗伤阴精,肝血不足,经脉失养,虚风内动;二为脾虚痰聚,痰气互结,壅塞胸中,心神被蒙,身不由己;三为阴虚风动,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四、中医药治疗优势
目前抽动障碍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属于临床难治性疾病。临床上多使用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对症治疗,但作用机制单一,疗效个体差异较大,服药时间长,停药后易复发,且药物副作用严重,常因出现记忆减退、认知功能下降、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及明显锥体外系症状而被迫中断治疗;而且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抽动障碍的自然病程和预后。“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通过对患儿的症状、体征的认识提炼出其证型,在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滋阴潜阳、平熄肝风等治疗原则下进行配伍用药;“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一种疾病的产生与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富含有色氨酸、水杨酸的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等饮料更容易患有抽动障碍;同时祖国医学“未病先防”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临床,现代研究认为该病是一种神经精神方面疾病,因此对于正常儿童,广大家长朋友应该采取一种引导式的家庭教育方式,鼓励、支持儿童健康成长,对于抽动障碍儿童则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行为治疗,综合、全面、科学治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另外,该病常伴有多动症、强迫症等症状,临床中势必对其伴发症状予以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治疗。临床上显示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对长期服用西药的患儿有较好的减轻其毒副作用。
五、专家建议
抽动障碍一般都有一个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在病情较轻时,患儿心理状态好,还没有形成心理压力,以配合治疗,见效快。当症状复杂、严重、反复发作后,周围的人往往不能理解,引起误会甚至耻笑时,患儿心理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个时候的治疗就比较复杂了。临床发现,病史越长,求诊年龄越大,治疗效果越慢。青春期时特殊生长发育期,是求知、好胜、独立个性形成期,还要面临多方的竞争、挑战的压力。所以,病情在青春期前得到控制,无疑对患儿最为有意。因此,抽动障碍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