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中耳向内耳投放药物治疗感音神经耳聋等内耳疾病由于高度选择性的低用药剂量可以明显减少全身副作用,纳米药物载体由于具有可控性以及靶向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常规药物的治疗效果。邹静等通过欧盟课题纳米耳(NMP4-CT-2006-026556)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Ras GTPases 调控耳蜗血-内淋巴屏障结构蛋白与p-糖蛋白的分子机制(81170914/H1304)等课题研究,将不同纳米尺度的脂质体(95 纳米、130 纳米、 240 纳米)注射到大鼠中耳,用高分辨磁共振成象等手段进行在体追踪,发现95 纳米的脂质体在内耳摄取效率最高,240 纳米的脂质体在内耳摄取效率最低(图2、3)。其带领的芬兰课题组和长海医院课题组正在探索高度选择性的纳米内耳药物投放策略,有望为聋病患者带来福音。
图1. 经中耳注射纳米脂质体后内耳的动态摄取。注射后3小时,在前庭(A)和耳蜗(B)检测到纳米脂质体。注射后6小时,前庭(C)和耳蜗(D)的摄取增加。Apex:耳蜗尖端;2nd:耳蜗第二回;1st:耳蜗底回。ST:耳蜗鼓阶;SV:耳蜗前庭阶;ME:中耳;vest:前庭。3h:3小时;6h:6小时。
图2. 尺度依赖的经过中耳向内耳的纳米脂质体运输效率。横坐标为内耳不同部位,纵坐标为运输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