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候炎热,容易中暑;空气湿度大,饮食物容易腐败,伴随而来的是中暑和肠道传染疾病等的高发。同时,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也是进行“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
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的气象条件下,由于气温高于皮肤温度,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机制均不能维持,使得人体汗液大量分泌、蒸发成为主要散热方式,人如果长时间在炎热户外活动会导致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最终出现中暑。预防中暑首先要合理饮食,食物宜清淡,尤其是老年人要少吃多餐。要补充足够的食物营养来满足生理的需要;要多喝水(凉白开水中加入少量食盐更佳),即使不渴也要喝水,以每天不少于1000毫升为宜,汗出多时还要加量,以补充丧失的水盐和维持循环血量。其次要学会劳逸结合,避免疲劳过度,尤其是在大热天进行劳作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和不要劳作时间过长或过累。还要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但锻炼时间不要太长,运动量也不宜过大,微汗出即可,运动后要注意水的补充。最后,夏季可常用金银花泡茶,或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药物,可有效预防中暑。
夏季是感染性腹泻的多发季节,它主要受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所以,夏季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预防工作。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餐具要经常消毒;不喝生水,喝开水;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平时多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此外,可选择合适的中药茶饮等进行针对性的预防。
从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时间,前后分为三伏,又称“伏夏”,在这段时间内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候。对于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阳虚阴寒内盛的疾患,如老年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虚寒性胃痛、腹痛、腰痛、肢体痛等,此时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高热,通过使用热性药物或温热疗法,扶阳散寒、调节免疫,有助于促使病情好转,有效预防冬季的复发,甚至还可以彻底治愈,这称为“冬病夏治”。具体方法可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敷贴穴位、埋针、灸治、中药内服及熏吸等各种方法。近些年,“冬病夏治”已在国内许多医院的针灸科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