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最早由台湾学者于2001年报道[1],由于其可减少固定节段,且有更好的复位和维持复位能力,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大量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6]。但目前临床报道及生物力学研究的伤椎椎弓根置钉均为双侧固定,生物力学研究所采用的胸腰椎损伤模型均为严重的三柱损伤模型[2-4],对于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损伤单侧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目前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分析了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载荷分享评分(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 LSC)[7]为4~6分的轻中度不稳定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进行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获得随访的26例患者资料,获得满意的影像学及功能学的评价结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6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39~60岁,平均47.3岁。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及CT、MRI检查,均为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无其他部位损伤;其中T12 4例、L1 13例、L2 9例。术前AO分型A1.2型3例、A3.1型17例、A3.3型2例、B1.2型4例;LSC评分,4分2例,5分14例,6分10例。患者神经功能评定参照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21例。受伤机制为坠落伤15例,交通事故伤8例,跌伤3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10 d内行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伤椎前缘高度丢失≥50%,椎管内占位≥25%,矢状面Cobb角≥15°,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前怀疑或明确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者,三柱损伤患者。
二、手术方法
手术均由一组医生完成,患者全身麻醉,俯卧于“u”形垫,腹部悬空并行体位复位。透视下定位,以骨折椎为中心,后正中入路,显露骨折椎及上下椎的椎板及双侧关节突,胸椎采用Roy-Camille法进钉,腰椎采用“人字嵴”顶点法进钉。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上、下椎体各置入1对椎弓根螺钉)及单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均为单轴向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侧的选择原则为:(1)根据术前放射学检查选择伤椎椎体椎弓根更加完整侧;(2)根据术前神经症状,如需行一侧椎板减压,对侧行伤椎置钉。伤椎椎弓根螺钉长度为30 mm或35 mm。对没有神经损害的患者直接行撑开复位锁紧椎弓根螺钉(先行伤椎置钉侧,后行对侧复位);对合并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安装伤椎置钉侧预弯连接棒并撑开复位后实施半椎板或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并探查椎管前缘是否有骨折块突入椎管内,如有突入者可用“踏足板”将骨折块向前推挤,尽可能将骨折块复位,然后对侧撑开复位锁紧椎弓根螺钉,并行后外侧植骨融合。
三、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3 d,术后48~72 h拔除引流后进行床上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4周佩戴支具下地活动,并逐步加大在床上的腰背肌锻炼强度及幅度,12周复查后去支具活动。
四、临床观察和评估
术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并发症。术后观察下床活动时间、神经功能分级及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取内固定时间。末次随访时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
术后3 d及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或CT检查,观察伤椎骨折愈合,测量矢状面Cobb角(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与下位椎体下终板直线延长线的交角)及前缘高度比(伤椎前缘高度与上、下邻椎前缘高度平均值的比值)。
内固定失败的标准为术后X线片显示内固定装置断裂或松动,或椎体高度再丢失(后凸角增加≥10°)[8]。
五、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观察指标为矢状面Cobb角及前缘高度比,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70~180min,平均(111±26)min;失血量150~700ml,平均(319±142)ml;术中证实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断裂4例;行半椎板减压3例,扩大半椎板减压2例,均行后外侧自体骨混合异体骨植骨;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伤椎置钉顺利,手术过程中无意外发生。
二、术后功能评价
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无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术前有神经功能不完全损害的5例患者中4例获得完全恢复,1例由术前C级部分恢复到D级。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0±0.7,ODI评分平均17.0±5.9。
三、影像学评价
骨折骨性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3.4周。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随访影像学测量显示,椎体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平均57.0%±6.3%恢复到术后的94.6%±1.9%(P<0.0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5.6°±4.7°恢复到术后的1.1°±4.6°(P<0.05)。随访期间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平均分别丢失1.5%、1.5°(表1),术后不同时间点数据差异无统计意义。无发生内固定装置断裂、松动,无后凸畸形丢失≥10°的病例。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