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胃窗超声造影对胃良恶性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ALOAK4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7.0 MHz),观察患者服用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后胃病灶的声像图特征,观察参数包括病灶大小、形状、位置,病灶处胃壁厚度、黏膜的连续性、胃壁的层次、胃蠕动度、病灶的回声类型等。结果 ①以病理结果为对照,胃窗超声造影对74个病灶的检出率98.6%,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86.2%,特异性91.1%, 对胃良恶性病灶诊断的准确率86.2%。②良恶性病灶处胃壁厚度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恶性病灶间的大小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窗超声造影可作为胃癌诊断和普查的一种筛选方法。
显示胃壁结构及其病变,成为除胃镜之外诊断胃病灶的又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旨在探讨胃窗超声造影对良恶性胃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
1 、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3月~2009年8月在我院超声科行胃窗超声造影检查,且有胃镜活检病理结果的患者74例,其中男48例,女26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50岁。
1.2 仪器与造影剂
使用ALOAK4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7.0 MHz。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 (主要成分为薏苡仁、淮山药、陈皮等)。
1.3 检查方法
患者禁食水8~12 h,将胃肠超声助显剂50g以90℃-100℃开水直接冲泡至500-600ml,迅速搅拌成均匀的稀糊状溶液,待冷却至适宜温度后(30℃-50℃)服用,对于体型高大者,造影剂量可增至800-1000ml。患者口服超声助显剂3~10min后开始检查,嘱病人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座位,依次观察食管下段及贲门、胃底、胃体大小弯、胃角、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选择常用观察胃部病变的标准超声切面:食管下段及贲门部切面、胃底部切面、胃体部切面、胃角横切面、胃窦部切面、胃冠状斜切面从内到外依次观察胃壁的五层结构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1.4 观察参数
病灶大小、形状、位置,病灶处胃壁厚度、黏膜的连续性、黏膜有否凹陷、胃壁的层次性、胃蠕动度、回声类型、凹口与凹底。
胃炎:胃壁黏膜层局部增厚、回声减低、黏膜面不光整、毛糙、呈现为增强的强回声带,胃壁层次清晰,蠕动多正常,病变好发于胃窦或胃体部。
胃溃疡:病变处胃壁层次模糊不清,呈不均匀性增厚的低回声,厚度常小于15mm,中间凹陷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气体样强回声斑,其周围胃壁蠕动显示为正常、或减弱、僵硬,凹口多大于凹底、底部平坦,病灶多呈腔外龛,冠状切面病灶可呈圆环形或靶环形,多发于胃体小弯侧或胃窦部。
胃息肉:显示自粘膜层向胃腔内突起的局限性小肿物、细蒂,可呈圆球形、椭圆形、乳头状或分叶状,境界清楚,直径约0.5-2cm不等,内部回声均质,周围胃壁层次清晰完整,多单发,好发于胃窦。
胃癌:超声可分为肿块型和局部增厚型,早期病变表现为黏膜下层呈线样强回声,进展期表现为病灶处胃壁层次消失,分辨不清。部分病灶由于黏膜面粗糙不平或出现不规则凹陷呈“火山口状”。该处胃壁蠕动常减弱,局部有僵硬感,凹底多大于凹口,好发于胃窦部位及胃体部,特别是小弯侧居多[1-2]。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病灶长度和厚度用以均数`x±s表示,良恶性病灶的大小和厚度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
2 、结 果
2.1病理结果
74例患者74个病灶中,恶性肿瘤29个,良性病灶45个。其中29个恶性病灶中腺癌22个,印戒细胞癌3个,管状腺癌3个,粘液腺癌1个;45个良性病灶中胃炎35个,溃疡7个,息肉3个。
2.2 超声结果
29个胃癌中,1个位于食管下端,3个位于贲门,2个位于胃底,7个位于胃体,16个位于胃窦;45个良性病变中,6个位于胃底,8个位于胃体,25个位于胃窦,6个位于十二指肠。
2.3 根据观察参数及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标准,以病理结果为对照,超声造影对于病灶的检出率98.6%,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86.2%,特异性91.1%, 对胃良恶性病灶诊断的准确率86.2%。胃良恶性病灶大小的超声测量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