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妈妈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天自己的宝宝突然“不要”自己了,看着宝宝跟爷爷奶奶甚至保姆很亲密,妈妈们的心里又是嫉妒又是酸涩。
经典咨询:宝宝到了一岁半左右,是不是会不恋妈妈了啊。我和我一个同学都遇到这样的情况,宝宝平时晚上都是跟奶奶睡的,以前很恋妈妈的,现在则黏着奶奶,一天到晚对奶奶很依恋,什么事情都是奶奶奶奶,有时候要抱她,还要看她的心情好才要你。让做妈的很失落。
最特别的是,晚上根本不要妈妈,也不要妈妈抱,只要奶奶。但是到白天又会像另一个人了,会要你,会跟你玩得很开心。
母亲与孩子的依恋关系是终身的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都有这样的情况,还是爷爷奶奶带的奶奶才会这样?怎样正确看待这种情况?
其实这个问题牵涉了儿童情绪发展中的依恋与分离焦虑,也涉及了孩子的自主性的发展,同时也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关。从情绪发展上来看,婴幼儿在被抚养的过程中与亲近的照养者形成了紧密的依恋关系,而当与抚养者分离时,就开始表现出伤心、痛苦或拒绝,这种情绪的强度是和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亲密程度直接相关的。上述案例中,随着断奶、妈妈开始正常恢复上班,奶奶成为与宝宝相处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满足宝宝各种生理需要的最主要的抚养者,同时随着14-18个月时孩子处于分离焦虑的高峰期,使宝宝对奶奶产生了强烈地依恋。
另一方面,1岁半时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很多事上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并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积极尝试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所以会出现“要看她心情决定要不要妈妈陪伴”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随年龄增长还会伴随“违拗行为”的发生,在3-4岁时达到第一个高峰期,我们称之为“第一反抗期”。从养成教育来看,1岁半的孩子在许多生活习惯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如晚上跟奶奶一起睡觉,一旦养成习惯,孩子就会将之固定下来,并在这种稳定的模式中获得自我安慰的满足感。当然妈妈也不用过于失落,虽然宝宝可以与几个不同身份的照养者建立起依恋关系,但大都是暂时的,而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依恋是一种长期稳定和深刻的关系,是其他关系难以替代的,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应该尽可能的参与其中,对孩子充满感情、善解其意,帮助孩子认识、探索世界,在孩子学习自主、独立,培养自尊、自信及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孩子的身后,成为其安全的依靠,那孩子与你的依恋关系将是维持终生的。
一岁半后孩子开始对家长说“NO”
1岁半-2岁左右的宝宝这时候会讲一些话,能表达自己的一些意思,但是似乎更难带,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个阶段的小朋友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我们说孩子在1岁以后开始建立自主性,这个阶段孩子迅速掌握各种技能,自我意识也迅猛发展,逐渐获得了行为的独立性,有了自己的独立愿望。而在1岁半以后,这种独立意愿随着行为能力和言语能力的迅速提高而愈加强烈,家长往往发现孩子以前很顺从,现在却开始会对家长说“不”,而且是越限制就越违拗,到3-4岁时更是进入了孩子的“第一反抗期”。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虽然其具体表现会受到孩子气质类型的影响而不尽相同。但这一现象的出现,证明我们的宝宝在迅速的发展其独立性,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孩子与自己的意愿冲突时,不要蛮横地让孩子屈从,而是通过注意力转移使孩子脱离冲突情境、或是在你自己能接受的两种解决方案中让孩子进行二选一的选择,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又使事情向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权威型家庭模式有利于孩子个性形成
都说三岁看老,这个阶段是不是孩子性格秉性脾气习惯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家长点意见,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对宝宝的身心发展有帮助?
2-3岁是孩子形成个性的初始时期,在这个阶段,通过自身言语、行为能力的提高,并在与成人、同伴的社会关系的互动中,孩子开始发展其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及道德意识等人类高级的情感和行为特征,所以老话所说的“3岁看老”可以说是有儿童发展心理特点做依据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家庭的教养方式和类型对孩子个性形成的影响。许多隔代教养的家庭,由于过度溺爱或过度保护,使孩子任性、幼稚、无规矩或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被动、依赖、缺乏社交能力;而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生活等压力过大或工作繁忙无暇分身,在教养过程中表现为严厉、专制或忽视、冷漠、不关心,其结果是使孩子缺乏自尊、自信,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及社交能力或没有安全感、冷酷、冲动、具有攻击性。
而在教养方式的意见统一与否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充满意见分歧的家庭,往往使孩子警惕性很高,善于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而一个破裂或关系紧张的家庭,则容易让孩子长期处于孤独、悲观、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中,甚至出现人格障碍。真正最有利于孩子个性形成的家庭模式,是一个权威型的模式,在家庭中,对孩子有恰当的要求和控制,即控制同时又充满温暖,既对孩子有明确的限制又允许孩子有个人需要,在孩子犯错是不体罚,而是采取“隔离”的方法或其他轻微但有效的惩罚,家长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愿意与孩子交流,并及时与老师沟通,家庭内容关系融洽,对教育方式意见统一,处于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比较自信、有较高的自尊和独立性,同时也容易服从家长,有利他精神,善于合作、交往,乐观友善、情绪愉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