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石症?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胆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西方饮食和遗传素质。据统计,在75岁时,有35%的女性和20%的男性都将患胆石症。每一年,大约超过50万的人作外科手术取石,其中大多数因为出现症状而行手术。虽然此病是西方社会的主要问题,但其患病率在一些饮食西方化的固定人群和发展中国家中却在不断上升。
胆石症的形成机理:多数胆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尽管部分是由钙盐构成。胆汁含有大量胆固醇,通常状态下以液体形式存在,当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胆固醇成为不溶性的,由胆汁中析出沉淀成石。大多数胆石在胆囊内形成,大多数胆管结石系由胆囊移动而来。胆管内结石形成系由于胆汁流速变慢、淤滞而致,如胆管有狭窄或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能导致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胆总管感染(胆管炎),胰腺炎或肝脏炎症。当胆道系统梗阻时,细菌繁殖迅速形成胆管炎症,细菌可扩散至血流引起身体其他部位感染。
胆石症有哪些表现?大多数胆石相当长时间内不引起任何症状,特别是结石位于胆囊时。较为典型的是,结石可通过胆囊进入胆管,也可通过这些管道进入小肠而不产生症状或者留存在胆管内,不阻碍胆流,一般不引起症状。当结石部分或短暂地梗阻胆道时,病人出现疼痛,疼痛反复发作,持续数小时,最经常位于右上腹部,局部有压痛,疼痛可扩散至右肩胛,常伴有恶心、呕吐。合并感染时,病人有寒战、发热、黄疸。通常情况下,梗阻是暂时的不合并感染。胆总管梗阻引起的疼痛与胆囊梗阻引起的疼痛不易区别。胆囊颈管的持续性梗阻引起胆囊发炎(急性胆囊炎),结石引起胰管梗阻引起胰腺发炎(胰腺炎),同样引起黄疸、疼痛和可能的感染。有时,胆囊切除后间歇性疼痛转变为持续性,这类疼痛可能系由胆总管结石引起。
微创技术治疗胆石症有两种方法:可以取出胆管结石,常规外科手术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吧?现代医学的确使医生会变法进入人体内,但并不像孙悟空那样,而是利用一条能连通电视机的又细又长又软的内镜──电子十二指肠镜,借助这条内镜,医生既可看到体内的情况,又可利用这条内镜进行体内的一些治疗操作。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是将消化内镜由口送入,经食道、胃、十二指肠球部达十二指肠降段的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的出口部);借助消化内镜的治疗通道导入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刀并插入胆总管内;经切开刀的导管注入造影剂作选择性胆管造影,在连接X光机的显示器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胆管内的情况以及切开刀的位置。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后,打开胆总管的出口至合适的大小,有时切开后即可见胆汁、小结石的流出。利用网篮、气囊等进入胆总管,将收集到胆总管内的结石取出,然后,像倒垃圾那样倒在"外面",也即将收集到的结石放于十二指肠内,让其随粪便排出体外而达到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目的;对于体积较大的胆总管结石,则用碎石篮将其碎成数块后取出,或在作括约肌切开术后配合体外震波碎石再行取石或让其自然排出;对于较小的残留结石,则可随胆汁经由扩大了的胆总管出口自行排出胆管。会不会内出血很多威胁人体生命安全?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治疗中使用的所谓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刀并非我们日常认识中的寒光闪闪的手术刀,其主要部分是一根插在导管内、能联接高频电流的细小钢丝。通上高频电流后,外露的小钢丝便成了锐利的电切刀。由于高频电流能使所接触的组织出现凝固坏死,因而一般切开部位并不发生出血。所谓括约肌切开术也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剖腹手术,仅仅于十二指肠乳头处作1.0~1.5厘米的切口,切开乳头的括约肌部分,以打开胆总管的末端。
近10年来,ERCP下取石术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剖腹手术方法而成为先进国家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目前也被国内医生所推崇,其具有安全性好、费用低、创伤小、术后恢复容易等优点,对于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结石及复发性结石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90%的病人ERCP检查和括约肌切除手术是成功的,死亡率小于0.4%。3%~7%的病人出现并发症,较腹部手术安全性高。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出血、胰腺炎、胆管穿孔或感染,2%~6%的病人,胆管再次狭窄,结石复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