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什么样的疾病?
颈椎病是一种发生在任何人群常见的退变性疾病,它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对颈椎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或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
从颈椎病的定义可以看出,本病首先属于以退行性变为主的疾患,但又与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它源于颈椎间盘退变,退变本身就可以出现许多症状和体征。继发性改变包括器质性改变和动力性异常。器质性改变有髓核突出和脱出、韧带骨膜下血肿、骨刺形成等。动力性改变包括颈椎不稳,如椎间松动、屈度增加。这些病理改变,构成了颈椎病的实质。因此,颈椎病除有病理基础外,还需包括由此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以有别于其他相似疾患。
颈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上下软骨板构成一个完整的解剖单位。若其中之一出现变性,则可导致其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影响或破坏颈椎骨性结构的内在平衡,并使其周围的力学平衡发生改变。髓核是富含水分、具有良好弹性的粘蛋白,幼年时含水量达8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含水能力降低,老年时可低于70%。正常状态下椎间盘在颈椎总长度中占20%~24%,由于涵水能力的下降,其高度逐年下降。变性与突出的髓核也可穿过后纵韧带裂隙而进入椎管内,直接产生临床症状。
纤维环约在20岁以后,纤维环开始变性。纤维环微细裂纹逐渐扩大发展至肉眼可见的裂隙。裂隙的方向和深度同髓核变性程度及压力的方向和强度相一致。后方纤维环强度相对较弱,加之现代多数职业常习惯于屈颈位,以致髓核被挤向后方,因此纤维环断裂以后侧多见。当纤维环受到异常压力,可刺激窦椎神经而反射到后支,引起颈肩痛,项肌痉挛等症状。
软骨板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功能的退变。这种作用与髓核的涵水性能及营养代谢密切相关。骨终板型颈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的现象,提示髓核内的裂隙可延伸至软骨板,软骨板可随同髓核一起突出于纤维环之外。
颈椎间盘三个组成部分的变性相互作用,一般而言,20岁以后颈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可促使其退变加重致间盘膨出和突出、纤维环的耐牵伸、压缩力减退。椎间隙变窄,其周围韧带松驰致椎间活动异常,使椎体上、下缘韧带附着部发生骨刺、突出间盘突入椎管,使脊髓腹侧受压。椎间盘破裂脱出向后方压迫脊髓,引起症状。这是颈椎病常见原因之一。
颈椎病有多少类型?
颈椎病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症状学和病理学两个方面。症状学分类比较直观,主要依据临床特点。目前仍以症状学分类为主。
常见有五种类型:
1、颈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肌僵硬。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即症状和体征都局限于颈部。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较为多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
神经根症状的产生同以下因素有关:髓核的突出与脱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及相邻三个关节的松动和移位刺激并压迫脊神经根可能是引起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因素。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比较多见,且症状严重,一旦延误诊治,常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神经损害。由于主要损害脊髓,且病程多慢性进展,遇诱因后加重,临床上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损害平面以下多表现为麻木、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等特征。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多有椎管狭窄,突出的椎间盘、骨赘、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造成了椎管继发性狭窄,若合并椎节不稳,更增加了对脊髓的刺激或压迫。
4、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第二段通过颈椎横突孔,在椎体旁走行。当钩椎关节增生时,可对椎动脉造成挤压和刺激,引起脑供血不足,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当颈椎退变,椎节不稳时,横突孔之间的相对位移加大,穿行其间的椎动脉受刺激机会较多,椎动脉本身可以发生扭曲,甚至呈螺旋状与增生的钩椎关节相接触。
5、混合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与脊髓型并存者亦不少见。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者称为混合型。
颈椎病有那些临床表现?
由于颈椎病的病理变化较多样化,因此各型颈椎病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并呈现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下面将分述各型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颈型颈椎病
1、年龄 以青壮年居多。颈椎椎管狭窄者可在45岁前后发病,有的颈部外伤使,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长期低头作业的情况。
2、症状 颈部感觉酸、痛、胀等不适。这种酸胀感以颈后部为主。而女性患者往往诉肩胛、肩部也有不适。患者常诉说不知把头颈放在何种位置才舒适。部分患者有颈部活动受限,少数患者可有一过性上肢麻木,但无肌力下降及行走障碍。
3、体征 患者颈部一般无歪斜。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常用手按捏颈项部。棘突间及棘突旁可有压痛。
4、X线片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颈椎椎体轻度退变。侧位伸屈动力摄片可发现约1/3病例椎间隙松动,表现为轻度梯形变,或屈伸活动度变大。
神经根型颈椎病
1、神经根性痛 根性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过敏、感觉减弱等为多见。
2、神经根性肌力障碍 早期可出现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征。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
3、腱反射异常 早期出现腱反射活跃,而后期反射逐渐减弱,严重者反射消失。然而单纯根性受压不会出现病理反射,若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本身也有损害。
4、特殊试验 当有颈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压颈试验阳性。脊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方法是令患者坐好,术者一手扶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握患者腕部,两手呈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到手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这是由于臂丛神经受牵拉,神经根被刺激所致。
5、X线和CT检查 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成“反屈线”,椎间隙变窄,病变椎节有退变,前后缘有骨刺形成。伸屈侧位片可见有椎间不稳。在病变椎节平面常见相应的项韧带骨化。可发现病变节段椎间盘侧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并藉以判断椎管矢状径。磁共振检查也可发现椎体后方对硬膜囊有无压迫。若合并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尚可看到脊髓信号的改变。
脊髓型颈椎病
1、病史 患者40~60岁多见,发病慢,大约20%有外伤史。常有落枕史。
2、症状 患者先从下肢双侧或单侧发沉、发麻开始,随之出现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重者明显步态蹒跚,更不能快跑。双下肢协调差,不能跨越障碍物。双足有踩棉花样感觉。自述颈部发硬,颈后伸时易引起四肢麻木。有时上肢症状可先于下肢症状出现,但一般略迟于下肢。上肢多一侧或两侧先后出现麻木、疼痛。早期晨起拧毛巾时感双手无力,拿小件物体常落地,不能扣衣服钮扣。严重者写字困难、饮食起居不能自理,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尿潴留。除四肢症状外,往往有胸以下皮肤感觉减退、胸腹部发紧,即束带感。
3、体征 最明显的体征是四肢肌张力升高,严重者稍一活动肢体即可诱发肌肉痉挛,下肢往往较上肢明显。下肢的症状多为双侧,但严重程度可有不同。上肢肌张力亦升高。但有时上肢的突出症状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并有根性感觉减退,而下肢肌萎缩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肌痉挛、反射亢进,出现踝阵挛和髌阵挛。 四肢腱反射均可亢进,尤以下肢显著。上肢Hoffmann征阳性(从上扣指或从下弹中指而引起拇指屈曲者为阳性),Hoffmann征单侧阳性更有意义,这是颈脊髓受压时的重要体征,严重时往往双侧均为阳性。下肢除腱反射亢进外,踝阵挛出现率较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可减弱甚至消失。
4、影像学检查
(1)X线侧位片显示颈椎生理前曲消失或变直,大多数椎体有退变,表现为前后缘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伸屈侧片可显示受累节段不稳,相应平面的项韧带有时可有骨化。测量椎管矢状径,可小于13mm。由于个体差异和放大效应,测量椎管与椎体矢状径比值更能说明问题,小于0.75者可判断为发育性椎管狭窄。断层摄片对怀疑有后纵韧带骨化者有意义。
(2)CT检查则对椎体后缘骨刺、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及椎间盘突出的判断比较直观和迅速。而且能够发现椎体后缘致压物是位于正中还是有偏移。(3)MRI分辨能力更高,其突出的优点是能从矢状切层直接观察硬膜囊是否受压。脊髓型颈椎病在MRI图像上常表现为脊髓前方呈弧形压迫,多平面的退变可使脊髓前缘呈波浪状。脊髓有变性者可见变性部位也即压迫最重的部位脊髓信号增强。严重者可有空洞形成。
椎动脉型颈椎病
1、眩晕 头颅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正常情况下,头颅旋转主要在寰枢椎之间,椎动脉在此处受挤压。若一侧椎动脉受挤压血流量已经减少无代偿能力,当头转向健侧时,可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产生眩晕。
2、头痛 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侧支循环血管扩张引起头痛。头痛部位主要是枕部及顶枕部,也可放射至两侧颞部深处,以跳痛和胀痛多见,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3、猝倒 是本病的一种特殊症状。发作前并无预兆,多发生于行走或站立时,头颈部过度旋转或伸屈时可诱发,反向活动后症状消失。患者摔倒前察觉下肢突然无力而倒地,但意识清楚,视力、听力及讲话均无障碍,并能立即站起来继续活动。这种情形多系椎动脉受刺激后血管痉挛,血流量减少所致。
4、感觉障碍 面部感觉异常,口周或舌部发麻,偶有幻听或幻嗅。
5、影像学特征 椎动脉造影可发现椎动脉有扭曲和狭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