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而且胸口有点痛。”5月28日晚,刚由救护车接到同济医院接受治疗的四川地震伤员周老伯向医生轻轻地说道。
负责床位的骨科朱医生并没有轻视他的这句话。轻轻打开周老伯骨折的左小腿上的石膏敷料,仔细检查,黄褐色的左小腿肿胀得十分严重,几乎呈“象腿状”,如果从直径已经很难分辨出哪是小腿哪是大腿了。
血管外科紧急会诊,下肢超声、CT,一系列检查证实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周老伯说“喘不过气来、胸口痛”,很可能就是小的血栓脱落导致局灶肺栓塞的表现。于是,经过骨科血管外科几位医生认真讨论后立即确定了治疗方案DD血管腔内治疗!
经过相应准备后,入院后第二天周老伯就在导管室双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上接受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插管溶栓术。术中造影显示:深静脉血栓已经跨过髂-主动脉分叉处,左侧髂静脉和腔静脉也已经出现了血栓。血管外科医生从右股静脉处将一种特制的鸟巢状金属滤网置入下腔静脉,并固定在血管腔内,以阻挡下腔静脉脱落的血栓,防止肺栓塞形成。经过30分钟,手术顺利完成。医生们暗自庆幸:幸亏手术做得及时,否则一旦血栓发展到肾静脉水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那么,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它的危害又有多大呢?
人体的静脉分浅静脉和深静脉两个系统,平常我们能看到的“青筋”即是浅静脉,而深静脉之所以形容为“深”就是因为它所处位置较深,通常位于肌肉之间,不能通过肉眼看到。深浅两静脉系统的作用就是将组织利用后的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形象的说,两者就像人体的下水道,把“污水”送回到指定的地方――心脏。其中,深静脉系统的作用远大于浅静脉系统。深静脉血栓就是深静脉内的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堵塞血管。在所有的静脉中,因为双腿的静脉距离心脏最远,而且人类的直立还导致双腿的静脉血要克服重力才能回到心脏,所以人体双腿的深静脉最容易形成血栓。
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三大元凶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膜损伤。
血液并不是密度完全均匀的液体,里面还有许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等,时刻不停地把各种细胞从心脏运送到外周,又把外周的细胞运回心脏。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被运输的细胞增加了,导致血液的浓度增高,如果血流速度一慢,血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就有沉积在血管壁的趋势。正如夹杂着大量泥沙的长江到了入海口平坦的地方,水流一慢泥沙沉积,就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这种伞型的冲积平原了。如果这时血管内壁有损伤,就会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释放多种物质,启动凝血系统。修补损伤的同时也在血管里形成了微小的栓子,很可能就越积越大,形成危及生命的血栓了。
现在回头看周老伯的毛病,可以推断出是地震时左小腿被重物长时间压迫,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加上骨折导致骨髓内的脂肪等不溶于血的物质跑入了血管里,又如深埋地下的下水道由于外力破坏忽然出现了破口,大量的泥沙涌入下水道内,堵塞了下水道,在周老伯左腿的深静脉处形成了严重的血栓。
那么究竟深静脉血栓有什么表现,对病人又有什么危害呢?
血栓形成后,血液不能有效回流,就像下水道堵塞,污水不能排出,造成堵塞远处血液淤积、肢体肿胀;不通则痛,肿胀的肢体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下地行走时则更加明显。如上面提到的周老伯,血栓堵塞血管后果固然严重,但更可怕的是血栓脱落,这可是致命的炸弹啊!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途径: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最终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栓塞可能只造成肺的一小部分缺血,但其实就像点燃了弹药库中的一颗炸弹一样,爆炸接二连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一大片的肺脏缺血,失去了血液气体交换的功能,往往会要了患者的命。最典型的病例是许多有长期卧床,肢体不能或只能轻微活动病史的病人,刚开始下床加大活动,站起后忽然“啊”的大喊一声,然后就倒下去,胸闷、气急,心跳加速,最后心跳、呼吸停止。
是不是只有像周老伯这种骨折的病人才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呢?――当然不是。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人群、中晚期孕妇、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瘫痪、有严重外伤史、下肢(特别是髋关节)大手术、长期卧床或心力衰竭等。如果没有预防措施,这些病人患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可以高达40%~80%,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机会为1%~5%。甚至在乘飞机作长途飞行的正常人群中也有非常高的血栓形成患病率。上文提到,血液高凝、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三大罪魁,长途飞行中,机舱中缺氧、反复循环的空气、疲劳时又忘了饮水……这些因素都使得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很多乘客一上飞机,就习惯于在座位上静坐休息或者干脆睡觉,缺乏运动使得血液流动减慢,种种因素相互作用,血液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而航空公司为了安排最多的座椅,经济舱座位前后的距离非常狭小,客观上限制了乘客的运动,使得乘坐经济舱的乘客最容易得深静脉血栓,历史上就称这种在长途飞行中发生的血栓形成疾病为经济舱综合症。但这绝不意味着头等舱中的旅客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容易得血栓。有一项调查发现:对普通乘客而言,飞行时间在3至4小时以上就可能发生肺栓塞;飞行时间越长,乘客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性就越高。而孕妇、口服避孕药者、高血粘度者等旅客血液本身就处于一种高凝状态,更容易受到病魔的青睐。
最后,怎么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呢?
首先,应该加强认识,尤其是疾病的高危人群,时时提高警惕;其次,要多喝水,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另外,注意不能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定时站起活动;还有避免吸烟、喝酒,这些不良嗜好都会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除此以外,对于那些经常作长途旅行(请注意,并不仅仅局限于飞机旅行)的朋友,则有一下一些额外的建议:1、旅行时衣着及鞋袜要宽松,这样有助于血液循环。2、座位下不要塞满行李,让腿部有充足的活动空间。3、睡眠要保持一个舒适的状态,不要两腿交叉,不要身体紧缩,因为这样会对血液系统形成挤压。4、本身处于高凝状态的旅客,旅行前应向医生咨询是否适合旅行,或应采取什么特殊预防措施,如穿长弹力袜、口服抗凝药等。
如果发现或者怀疑自己有深静脉血栓,则应及时就诊,由专业人员确诊并规范治疗。通过下肢血管B超、CT、MRI和一些相关的检验,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药物治疗包括抗凝血剂(肝素、香豆素类衍化物等)、溶血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和扩血容药物(右旋糖酐)等。而手术方法又可以分为传统切开取栓术和血管内治疗。其中,血管腔内治疗由于其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期短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外周静脉途径,利用特制的传送装置将带有滤网的金属支架放入下腔静脉,可以阻止下肢深静脉内脱落的血栓进入下腔静脉,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而其中间断气囊压迫和分级加压弹力袜则同时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前者需要固定的电源,用包绕腿部的气囊规律性地充气放气顺序压迫腿部,促进腿部的血液回流心脏;后者在不同部位有不通的压力,从足底到大腿压力逐渐减低,当穿着者腿部进行活动时就能起到驱赶血液回流的作用。由于其保健作用甚至许多不是高危人群的人也喜欢穿着。
而我国传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血液的循环进行了初步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血液的循环进行了初步阐述,并有“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脉痹”,“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等论述。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有“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的记载,说明对深静脉血栓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血证论》中也有“宜化去瘀血,消利肿胀”, “有瘀血肿痛者,宜消瘀血”,“瘀血消散,则痛肿自除”的记载。综观历代医家的论述,发现皆认为手术、外伤后长期卧床等因素易损伤营气,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气为血之帅”,气运行不畅则血行滞缓,加之外来损伤,导致瘀血阻于络道,或机体虚损劳伤而出现气虚血瘀。血运不畅,瘀阻脉络,脉络滞塞不通,不通则痛,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生湿热。总之,湿、热、瘀、虚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湿热与瘀血是主要致病因素,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其治则。辨证论治确为中医治疗该症的特色,针对本病的防治应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治疗时应树立整体观、辩证观,视患者全身情况,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做到有的放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