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即睡眠失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长期失眠就要引起注意,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休息,会出现头疼、头晕、记忆力衰退、食欲不振等现象。如果自行服用安眠药物以求保证睡眠,长此以往,身体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有些失眠者的免疫力也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最终引发高血压、溃疡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包括上海在内的六城市普通人群失眠现状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的失眠患率为57%,约50%的失眠症伴有各种精神。其中,工作压力较大的年轻白领患上“情绪性失眠”的几率最高。
不可否认,大部分年轻人的失眠都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例如,焦虑,担忧,不安等等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失眠者大都有类似的特点:性格敏感、多疑、犹豫不决、完美主义、爱担心、易焦虑等。大多数白领的失眠症最初都是由于常常加班形成的,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往往使他们需要熬夜、甚至通宵工作。久而久之,生物钟就随着晚睡的习惯改变了,到了想睡觉的时候也开始难以成眠,从而产生对睡眠的紧张心理。
对于情绪性失眠:
1、我们要学会进行自我调整,可以找朋友或身边信得过的人进行倾诉。不宜自己使用镇静类药物来控制失眠。失眠是由心理、疾病、药物、环境、体质等五大因素引起的,一味靠镇静药物,只能适得其反。如果我们用睡眠的相关知识,对失眠的朋友进行解释、指导,使其更加了解睡眠,减少对睡眠的不合理认知与恐惧焦虑心理,就能从根本上打破因为失眠而焦虑,越焦虑越失眠的恶性循环。
2、我们还可以求助心理医师,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建议,切忌躺在床上思考事情,最好将卧房单纯化,不要在卧房做太多其他的事情。另外,别把能否睡着太当回事。睡眠也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困了就想睡觉,不要人为地去控制它,应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去刻意地控制情绪和思维时,也许反倒能自然而然地入睡。
失眠的心理治疗主要是分为以下几种:
1、放松行为疗法。放松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更好更快的帮助患者进入到睡眠之中。
2、催眠疗法。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用积极的暗示控制病人心身状态和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正性意念来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意念。催眠疗法对失眠有非常高的疗效。在催眠师语言的诱导下,能使患者达到全身乃至心灵深处的放松。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祖国医学将失眠称之为“不寐病”,以“阴阳平衡失调”为主要病机。在具体辩证论治上,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1、肝郁化火:多由恼怒烦闷而生,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痰热内扰: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表现为不寐、头重、胸闷、心烦。
3、阴虚火旺:多因身体虚精亏,纵欲过度,遗精,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表现为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舌红,脉细数。
4、心脾两虚: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色少华,舌淡苔溥,脉细弱。
5、心胆气虚:由于突然受惊,或耳闻巨响,考虑到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由此可见,失眠与情绪障碍的关系尤为密切,“情绪性失眠”在广大失眠人群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良好的情绪状态能缓解睡眠障碍。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睡眠环境,适当增加运动,适时倾诉交流缓解心理压力来改善睡眠。如有严重失眠情况的患者,也可以求助于心理医师,进行专业的心理调试,而中药治疗失眠,辩证施治,多途径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亦是治疗失眠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