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中医药》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消化内科 傅志泉主任医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傅志泉
(专家门诊:每周一上午;特需门诊:每周四下午)
每到端午节来临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买艾叶的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的手里拿着艾叶,有的自行车上挂着艾叶。我也如此,买来新鲜艾叶悬挂于门前。邻居说你怎么还迷信啊。我告诉他,这不是迷信,是有道理的,也是有利于健康。每每也总想起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妈妈迎着朝露去采来艾草,把窗户、门头都塞得满满的。
端午时节,天气逐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百毒齐出,古代就有端午节给门上挂一把艾叶的习俗。俗话说:“入夏之前挂艾草,蚊虫苍蝇难进门”。那时母亲常用艾草煮水给我们洗澡,热气腾腾的艾香很特别,把全身都洗个遍,于是整个夏天皮肤很少被毒气沾染。长大后,有一次我淋雨后突然说起痛经难以忍受,母亲立马用棉布做个小布兜兜,里面装上艾叶,贴身穿在身上,护住小肚子。两个月后,疼痛大为减轻,原来怕冷手发凉,现在也好多了,并且食欲也好了。自此,成家以后也总是每年端午节都要买来艾叶挂于门前。
古人认为,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用来祛除各种毒害,以避邪驱瘴。民间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如《荆楚岁时记》所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又有蕲艾、祁艾、医草、艾草之称。艾用于医药,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即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指多年的痼疾,须以三年以上的陈艾医治。先人对艾还赋予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的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先人对艾的厚爱。而艾叶预防瘟疫和医治多种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书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悬于门上,以祛毒气”。为什么要在这一天采摘艾蒿呢?因为五月份采摘的艾蒿比六月份的药用价值高,端阳一过,天就热了,艾蒿疯长,失去了它的娇嫩和水分。端午采摘的艾,晒干之后“陈久方可用”,故民间有“端午割艾”一说。
中医认为,艾叶性温,味苦辛,归肝、脾、肾经,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对虚寒性的月经不调、经血过多、崩漏、妊娠下血及腹部疼痛等症有奇效。《本草备要》说它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有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止咳平喘、温中开窍、调经安胎等功效。可治心腹冷痛,腹痛久痢,吐血,崩漏带下,月经不调,霍乱转筋等,并能杀虫治癣,外用可治皮肤疾患。《本草纲目》说它能“温中、逐冷、除湿”,并提到“身面疣目,艾火灸三壮即除”。可见,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除寒湿、回阳救逆,防病延年等功效,如著名的足三里保健灸,就能增强全身免疫功能,防病,保健,长寿。艾叶用在灸法中,除了其可燃性好,还因为艾叶辛散芳香气味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故与“针”齐名,共为“针灸”疗法。此外,有研究表明艾叶燃烧产生的烟对人体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民间,如成年人一旦受风寒咳嗽,用一簇艾煎汤洗脚,或者把艾叶切成九片,葱三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告愈;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小腹坠痛等用熟艾制成围兜,兜其脐腹,起到温宫散寒的效果。由此可见,端午节门前悬挂艾叶,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有利于健康卫生习惯的。古诗云:“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正因为有了艾草、粽子、雄黄、龙舟,端午的来临才不显得生分。正可谓:“庭院艾草荷包满,端午粽味又飘香”。
【小贴士】
1、姜枣艾叶饮:
制法:姜、枣、艾叶洗净放入砂罐中,加入适量清水,慢火煎熬,枣烂后,加入红糖,以此代茶,随量酌饮。
功效:补血暖宫,行气止痛;适用于妇女闭经、经期腹痛、子宫虚冷者。
制法:艾叶、生姜、鸡蛋加水适量同煮,待鸡蛋煮熟,剥去壳,复入原汤中煨片刻。吃蛋、饮汤,每日2次。
功效:温经散寒,止血安胎;适用于崩漏、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等症。
制法:将艾叶、红鸡冠花、川芎切细,浸入黄酒中,泡足15天后即可启用。每次10至20毫升,每日2次;
功效:行血化瘀,解郁止痛;适用于妇女产后气血不和,肝郁不舒之两肋胀痛、腹痛、胸闷等症;对子宫肌瘤亦有治疗作用。(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