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 年将增加到2.21亿,目前全球的骨质疏松患者已达两亿人,我国已达9000万人,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骨质疏松与心肌梗塞和中风一道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影响国民经济的三大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部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可达10-20。骨质疏松的危害性还在于多数人无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长,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丢失已很明显,短期治疗难以凑效。
因此,提高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临床上及时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不失为减少公众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1、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疼痛,主要为多发性和全身性,最常见的是腰背酸疼,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疼痛,患者不易说清引起疼痛的原因,症状时轻时重;
2、骨骼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
3、骨折:脊椎、腕部和髋部骨折常见。脊椎骨折中,常是压缩性、楔形骨折,使整个脊椎骨变扁变形,这也是老年人身材变矮的原因之一。
引起骨质疏松常见的原因有:
1、雌激素缺乏: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在停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骨质疏松提前发生。
2、遗传因素:多见于白种人、黄种人次之,黑人最少。
3、营养因素:钙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C缺乏、及降钙素降低等。
4、废用因素:老年人活动少,肌肉强度减弱,机械刺激减少,骨量减少。所以运动是防止骨丢失的一个重要措施。
5、其他因素:酗酒、嗜烟、过多咖啡和咖啡因摄入可影响血钙吸收或加速体内钙排泄。
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除以上原因外还因为:
1、糖尿病人严格控制饮食,不注意钙的补充,血钙水平低,加重了骨质疏松。
2、胰岛素不足,使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受抑制。蛋白质减少可导骨基质减少,使钙、磷不能在骨基质中沉积,而造成骨质疏松。
3、糖尿病人合并肾病时,维生素D在肾脏激括受阻,不能转变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结果导致小肠钙吸收减少,肾脏排泄钙、磷增多,骨钙沉着减少。
4、糖尿病时,从尿中大量排出葡萄糖的同时,钙也从尿中排出,排出量比非糖尿病人更多,因此糖尿病人比非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所以说骨质疏松尤其是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更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其治疗是一个系统化、综合性的过程,绝不是一两种药所能解决的。我们需要一种全方位的“立体”方案。
首先是生活方式,我们最能应用的就是饮食与运动。其次才是用药物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钙剂、维生素D、骨吸收抑制剂(二磷酸盐、性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降钙素)、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和氟化物)和解偶联剂(锶盐)。骨质疏松药物很多,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才能达到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在选择不同药物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维生素D类。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补充维生素D对于那些长期很少日照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掌握适当剂量,否则可能会引起维生素D中毒。
2、降钙素。该类药可止痛,抑制骨吸收,减轻骨丢失。但是单用降钙素,而不进行综合治疗,不仅花费高,还常达不到理想效果。
3、双磷酸盐类:它们对胃肠有刺激作用,不能和其他药同时服用。
4、雌激素:补充雌激素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否则有可能增加妇女患子宫癌、乳腺癌的危险。
5、雄激素: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有效,但使用中须注意对前列腺的监测。
6、甲状旁腺素(PTH):该药能加强骨细胞溶解骨钙和破骨细胞吸收骨基质的作用,同时促进成骨细胞形成及矿化骨的作用,使旧骨得以不断地被新骨替换。该药目前在国内尚未使用,且如果使用不当,会加重骨质疏松。
7、某些药物。老年人常有多种疾病缠身,有时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用药中应避免长期使用利尿剂、四环素、异烟肼、抗癌药、强的松等影响骨质代谢的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