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颈椎外科,颈椎管内肿瘤并不少见。肿瘤易造成脊髓受压,致瘫率和致残率高,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和先进的外科手术的推广应用,国内越来越多医院的脊柱外科开展了颈椎管内肿瘤的诊治工作,不少的文献报道表明,其诊断的准确率和手术疗效总体良好,但误诊、漏诊和手术并发症等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手术疗效,甚至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提高颈椎管内肿瘤的诊治水平很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 熟悉分类对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导意义。
颈椎管内肿瘤可来源于椎管内各种组织,如脊髓膜、神经根、脊髓、血管、椎管壁组织及胚胎残余组织等。临床上,通常根据肿瘤与脊髓、硬脊膜的关系将颈椎管内肿瘤分为三类,即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和椎管内硬膜外肿瘤。
1、髓内肿瘤:约占10%―20%。主要包括星形细胞瘤和血管瘤等。其中,星形细胞瘤属于恶性肿瘤,预后差。因肿瘤位于脊髓内,且侵犯脊髓,术前脊髓功能往往已明显受损,切除肿瘤时可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术后发生和加重截瘫的可能性大。因此,术前应力求作出明确诊断,不要将其当髓外硬膜下肿瘤手术。同时,笔者建议对此类肿瘤,手术最好与神经外科医生合作,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分离、切除肿瘤,尽可能减少发生并发症。
2、髓外硬膜下肿瘤:约占60%―70%。主要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等,多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预后良好。对此类肿瘤,应强调在尽量保留脊髓和神经根功能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肿瘤,以减少复发率。
3、椎管内硬膜外肿瘤:约占10%―20%。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前者以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为主。肿瘤完整切除相对容易。预后良好。后者多为转移性肿瘤、淋巴瘤等,预后差。应注意寻找原发灶,视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如病人一般情况较好,骨质破坏较局限,可行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
二、 了解临床特点对早期诊断和手术决策的价值。
颈椎管内肿瘤常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其早期诊断往往较为困难。此外,其压迫脊髓、神经根和周围组织引起的上肢麻木、放射痛、手内在肌萎缩、下肢无力、步态不稳、锥体束征阳性及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也难与其他脊髓疾患和脊髓压迫症相鉴别。
1、 上颈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
上颈椎(C1-C2)是枕颈连接部位,解剖结构特殊而复杂。位于此区域的椎管内肿瘤具有如下临床特点:1因椎管腔大于下颈椎,存在较大的代偿间隙,当肿瘤小时不易发现,而发现时往往肿瘤已较大。因此,对于枕颈部出现慢性进行性加重疼痛,夜间痛者,应及时行颈椎MRI检查,尽早作出明确诊断。2上颈椎管腔内有脊髓和延髓的延续部位,是与呼吸和心跳中枢具有密切联系的重要结构,位于上颈椎的椎管内肿瘤,其体积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密,分离切除肿瘤常较困难。尤其位于腹侧的肿瘤,术中可能影响呼吸和心跳机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上颈椎管内肿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明显大于下颈椎。
2、 下颈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
发生在下颈椎(C3-C7)的椎管内肿瘤具有如下的临床特点:1因下颈椎椎管较上颈椎小,颈髓较粗,其代偿间隙小,发生肿瘤后症状出现早,且根性症状重。应注意与其他颈椎疾患和脊髓压迫症相鉴别,及时行颈椎的MRI检查。笔者曾遇到多例患者,行普通颈椎MRI检查未见异常改变,但行增强MRI检查后发现存在肿瘤。因此,为防止漏诊,对可疑患者,必要时应行增强MRI检查。2下颈椎椎管内肿瘤,由于椎管腔较小,分离切除肿瘤时易损伤脊髓和神经根。因此,术中应力求细致精巧,达到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又不损伤脊髓和神经根的要求。
三、 掌握手术要点和技巧是确保疗效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1、 手术应在全麻插管下进行。
切除颈椎管内肿瘤,通常需采取俯卧位,手术时间长,术中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可能造成影响,尤其是切除上颈椎椎管内肿瘤更易发生意外情况。因此,术中麻醉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为确保手术能安全、顺利的完成,应强调手术必须在全麻插管下进行。
2、 切断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位于颈髓两侧,呈三角形,起于软脊膜,其尖端穿越蛛网膜止于硬脊膜内面。对颈髓具有固定作用,防止左右摆动,在行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时,为避免在分离和切除肿瘤时对颈髓过度牵拉,应切断手术区域的齿状韧带。但在切断齿状韧带时应注意仔细显露和操作,避免损伤脊髓和神经根。
3、 牵吊和填充技术。
在分离切除位于髓外硬膜下或椎管内硬膜外肿瘤时,当部分显露后,应在肿瘤包膜上用缝线牵吊,然后从肿瘤下方或上方开始,逐渐向周围分离。同时在牵吊下边分离肿瘤,边用明胶海绵充填,这样,既有利于切除肿瘤,也可达到止血目的。特别是对体积较大的肿瘤,因其切除后留下的空间较大,往往术中出血多,止血困难。如在分离切除肿瘤的同时用明胶海绵充填可达到满意的止血效果。
4、 哑铃状肿瘤宜行分次手术。
位于颈椎管内的神经鞘瘤,可沿神经根生长,穿过椎间孔到达椎管外,形成哑铃状。以往有学者主张,对此种肿瘤,如完全切除困难,可只切除椎管内部分,而位于椎间孔外的部分可保留之,以避免因损伤椎动脉和椎静脉而造成不良后果。此外,此类肿瘤生长缓慢,手术时已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即使存留肿瘤增大,一般不会造成对脊髓或神经根压迫。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和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术中麻醉管理和术后ICU的不断进步,上述观点受到了质疑。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对此类肿瘤,应采用一期前后路或分次前后路手术切除肿瘤。虽然已有不少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切除肿瘤的成功报道。但笔者认为此类肿瘤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为确保手术安全和减少并发症,以行分次前、后路手术切除肿瘤为宜。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可采取先行后路或前路手术,三周后再行前路或后路手术。
5、 重建枕颈部稳定和下颈椎选择性内固定术。
切除颈椎管内肿瘤后,重建和维持颈椎稳定性非常重要。切除上颈椎椎管内肿瘤,往往需要切除C1后弓和C2椎板,术后可发生枕颈部不稳。因此,在切除上颈椎管肿瘤的同时应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证实,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对重建枕颈部稳定,特别是抗旋转具有重要作用。切除下颈椎椎管内肿瘤需行全椎板切除。目前,全椎板切除后是否需行内固定重建稳定性仍存在争论。但不少学者认为,如切除三个以上椎板应考虑稳定性重建。近年来,不少研究证明,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是行椎板切除后维持颈部曲度,防止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下颈椎椎板切除后,并非都要行稳定性重建。但如存在如下情况之一者:1青少年患者。2术前存在颈椎不稳者。3术中需切除小关节者。4肿瘤复发者。在行肿瘤切除的同时应行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