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继完成华东地区首例3D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之后,我院心外科再接再厉,成功开展了全国首例3D胸腔镜房颤射频消融术。逼真的影像、更小的切口、安全的操作,十院心脏外科全面进入3D时代。
“有了3D胸腔镜,我终于放心手术了”
此番首位“尝鲜”的王先生(化名)今年64岁,罹患持续性房颤已有五年,虽经规范、系统的药物治疗,病情却未见好转。在全国范围内,和老王有同样烦恼的患者数量十分庞大。房颤的病因多种多样,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冠心病等,都有可能是幕后黑手。虽说房颤不像急性心肌梗死那样有立时三刻的生命危险,但发作起来那种心悸的感觉,让老王惶惶不可终日。房颤不止会带来严重的不适,更会诱发凶险的脑梗――心房不规则的颤动易导致血流出现漩涡及死角,进而形成左心房内的血栓,在剧烈活动甚至是咳嗽等情况下,血栓脱落进入血流,形成栓子,使脑中风的概率大大增加。
为控制房颤,老王在申城多家医院辗转求治。医生无一例外地给出了“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案。可一说到要开胸,他心里就直打鼓,似乎受了惊吓房颤更加重了。老王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普通胸腔镜引导下的射频消融,医生看到的是二维影像,要准确地消融心脏组织中的异位起搏点,需要医生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强大的空间构象能力。心脏又不同于其他脏器,时刻处于快速搏动中,手术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十院此番使用3D胸腔镜为其手术,一下子打消了老王的顾虑――“有了3D胸腔镜,我终于放心手术了。医生看到的是逼真的立体图像,做起手术来当然就安全啦。”
“心脏外科微创手术的又一次飞跃”
不同于患者直观、感性的思维,心脏外科医生更多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评价和衡量最新的手术技术和器械。作为沪上心脏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臧旺福教授对微创手术理念与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感受颇深。
最早的房颤消融手术,完全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要在患者胸部正中开一条长达20厘米的切口,然后再锯开胸骨和肋骨,将心脏完全暴露……虽然手术剿灭了异位起搏点,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也是显而易见的,绝对称得上是伤筋动骨。此后伴随腔镜技术的兴起,心脏外科手术进入微创时代,切口大小一下子缩小到4厘米~5厘米,且无需损伤胸骨。然而传统胸腔镜也有其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其图像无景深感,使得外科医生的操作难度增加,且容易误损伤周围组织。而3D胸腔镜的发展完全弥补了传统胸腔镜的劣势。其原理是模仿人眼的双镜头成像技术,手术医师通过佩戴偏振光眼镜,实现了手术视野的立体化,带来了景深感。与此同时,超高分辨率的镜头使手术野更加清晰,胸腔内的操作更加精确,提高手术质量的同时也缩短了手术时间。臧旺福教授用“心脏外科微创手术的又一次飞跃”来评价3D胸腔镜技术。
目前,我院心外科已常规开展了多种胸腔镜辅助下的微创心脏手术,如微创先心病纠治、微创瓣膜成形及置换、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及微创房颤消融。3D胸腔镜技术在十院心外科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使心外科团队如虎添翼,必将极大地促进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最终使广大患者获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