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变化,结肠息肉、结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结肠息肉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对于降低结肠癌发生风险有重要意义。
结肠息肉是结肠壁出现的异常增生物,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如增生性、炎症性、腺瘤等,在临床表现上会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异常等症状。结肠息肉引起的便血往往不同于痔疮引起的便血,血出现在大便中,进行大便隐血检查可以呈现阳性,不同于痔疮先便后血;其大便习惯改变主要出现便秘,由于息肉引起排便不畅,有时可以伴有腹痛的症状;大便由于肠壁息肉形状不以圆柱体排出,而见变细、变扁。
随着1974年Morson博士等发表“大肠息肉-癌顺序”一文,谈及结肠息肉同肿瘤的关系后,结肠息肉的研究日渐深入。但面对结肠息肉时也不需要过度恐慌,不是所有的息肉、腺瘤都不可避免会发生癌变,息肉的演变也存在很长的过程,一般10~15年。正确对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定期检查是结肠息肉、结肠癌预防的重点。
什么是引起结肠息肉的诱导因素?首先从遗传角度来说,目前认为抑癌基因APC的缺失等是引起多发性息肉、息肉反复发作原因,部分结肠癌的发生同家族性相关;其次年龄因素也是较为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高,结肠癌的发生率升高;炎症性疾病如结肠炎也是息肉好发的诱因;生活习惯如饮食(纤维摄入少,饮食结构异常)、吸烟、排便习惯不规律(便秘、腹泻);身体体质如湿热较重,或气虚等也是容易引起结肠息肉的重要诱导因素。
有效的预防结肠息肉,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清楚认识到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的重要性,尤其对于40岁以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父母兄弟姐妹有结直肠癌病史、曾有息肉或腺瘤病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肠镜,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2、控制体重,流行病学大量数据已经肯定肥胖同结肠息肉之间的关系,会增加结肠癌发生的风险,人体理想的体重可以通过体重指数(BMI)进行判断,BMI=体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理想的数值为22。要做到控制体重就要做到在“吃”和“动”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
3、摄入充足的水分,每日摄入约2000~3000毫升水分,水分可以软化粪便、帮助体内毒素物质排出。
4、从饮食的角度,应控制钙镁比例的合理摄入,现代人物质的丰富,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等多喜欢服用补钙的食物和药物,多补钙并不能预防结肠息肉和结肠癌,含有钙的食物多为乳制品、豆类、鱼、虾、肉类食物,在补钙的同时也要注意镁的补充,含镁丰富的食物如坚果类(松子、榛子等)、蔬菜(如油麦菜、慈姑、茄子、萝卜等);增加纤维物质的摄入;增加酸奶、乳酸菌的摄入,平衡肠道菌群的紊乱;增加海藻等食物的摄入,海藻等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帮助大便的排出。
5、从中医体质角度,气虚和湿热的体质者罹患结肠息肉、结肠癌的风险较高。气虚者多表现为乏力、气短、容易疲劳,舌体胖,脉象虚缓,机体的防卫能力较弱,可以适量服用人参、黄芪、山药等补气健脾药物;湿热者多见喜欢进食肥甘、面部或皮肤油脂过多、容易口苦口黏腻,脉象滑,可以进食米仁、冬瓜、茯苓等食物。通过药食调整体质,达到人体平和状态是预防的理想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