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病有很大一部分为遗传性疾病,其治疗手段非常有限。骨骼肌离子通道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1],作为遗传性神经肌病中少数可经药物治疗改善症状的疾病,近年来在基因背景、病理生理及治疗方面均有一些新的进展[2]。
骨骼肌离子通道病根据症状可分为两大类:肌强直(先天性肌强直/副肌强直、钠通道肌强直)以及周期性麻痹(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正常血钾周期性麻痹、Andersen-Tawil综合症)。先天性肌强直由CLCN1编码氯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所致,可分为Thomsen型(常显)和Becker型(常隐)。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突变位点的发现率逐渐提高,目前报道的Becker型患者多于Thomsen型。但仍有6%的强直患者,家族史呈常隐遗传,对CLCN1全部外显子区Sanger测序后只找到一个位点,再通过其它检测手段可发现存在整个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3]。肌肉MRI及STIR(短波翻转回复序列)研究[4]提出一个对先天性肌强直较为特异(10/11)的影像征象:腓内肌的“中央条纹”征(如下图);且在STIR上小腿后群可有水肿。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肌肉速度回复循环(Muscle velocity recovery cycles, MVRC)以及对重复电刺激反应较正常对照有所不同[5],这个电生理检查中的特点可辅助鉴别。先天性副肌强直和钠通道肌强直均由SCN4A突变引起,前者以“活动后症状加重”为主要特点,后者可由钾摄入增多而诱发,并常伴有“疼痛性肌强直”。临床观察到”眼睑闭合性强直”则高度提示SCN4A突变。近期有数例新生儿发病的钠通道肌强直病例报道,但在成年后强直症状逐渐明显才得以确诊。离子通道病的平均发病年龄也许比我们以往了解的要早得多。
一项国际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6]表明:美西律对改善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强直症状有效,这是第一个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药物。研究组使用美西律200mg一天三次,持续4周时间。而Na+-K+-2Cl-转运体抑制剂布美他尼[7]在动物模型上能减少低钾周麻的发作频率,但临床试验研究数据尚缺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