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了解什么是心血管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猝死、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脏疾病、外周动脉堵塞、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不明,容易发生的一些条件称为危险因素。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老年性疾病,通常年龄大发病率高、男性较女性多,有时还存在家族史,这些危险因素通常是不可改变的。
但研究发现: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还有其他可以改变或控制的原因,称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常见的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吸烟、缺乏体育活动、暴躁的性格等。要想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必须从改变危险因素做起。
二、为什么要进行自我评估
心血管疾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家庭健康支出也已经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一种逐步发展的疾病,平常没有症状,一旦不舒服,往往危及生命或者病情十分严重;而且心血管疾病常常与生活方式不健康、代谢异常有关,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预防及改正;
同时,临床研究已经证明可以通过一些预防手段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因此,从提高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角度我们需要估计自己发病的可能性,从而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三、哪些人特别需要自我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如果您有下列情况,应该马上进行评估。首先是已经确诊有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糖尿病等。其次是一些高危人群,包括:中年人,每天吸烟者;肥胖,特别是肚子大(腹型肥胖者);
同时存在血压高、胆固醇高等两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家庭中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特别是父母及兄弟姊妹很早就发生心脏病者;已经出现心痛、胸闷、气短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者。
四、在自我评估前需要到医院检查的资料有哪些?
1、病史资料。以前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家族中有无心血管疾病,运动情况、吸烟否、嗜好、教育状况等。
2、体格检查资料。体重、血压、心率、腰围等指标。
3、化验检查资料。血糖、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尿蛋白等指标。
4、心电图或运动心电图资料。
5、早发冠心病(男在45岁前,女在55岁前发病)或者有明显的家族史者可以考虑进行高敏炎症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化验指标。
五、如何进行自我评估及判断结果
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以看着是“科学算命”,它是基于近百年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成果、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而来。以未来10年中发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表示,<5%为低危人群,5-9%为中危人群,>10%为高危人群,这部分病人需要重点关注,积极防治。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7年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可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血压、是否吸烟、血总胆固醇水平几项指标、在表中查出自己未来10年中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度。表中的数据是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计算而来,表格上端为性别、吸烟否,中间为年龄,左侧为收缩压的高低,下端为血胆固醇水平。
在欧洲,根据每个国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高低,将表格分为高危根据用表及低危国家用表,低危国家包括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卢森堡、瑞士、保加利亚等国家,其他为高危国家。按照中国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水平,推荐使用表2。如果是低于40岁的年轻人,推荐使用表3查询。
根据您自己的情况及化验值,就可以在相应的表格中查到具体的数字,它表示在未来10年中您发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心肌梗死、中风等);如果处在红色、黄色表格中,表示危险程度高;如果是绿色,表示危险程度低。
六、在自我评估后怎么办?
1、如果您是低危人群,请保留目前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您是高危人群,请立即就医,干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选择健康食品,每天至少30分钟的体力活动,避免中心性肥胖(使体重指数BMI<25/m2,BMI=体重公斤数÷身高米的平方),血压低于140/90mmHg,血总胆固醇<5mmol/L(190mg/dl),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3mmol/L(115mg/dl),血糖<6mmol/L(110mg/dl)。
3、对于已经确诊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上述指标的控制需要更严格一些,才能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包括:血压低于130/80mmHg,血总胆固醇<4.5mmol/L(175mg/dl),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2.5mmol/L(100mg/dl),血糖<6mmol/L(110mg/d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