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带泵患者选择。所有胰岛素分泌缺乏的患者均适合使用胰岛素泵,但并非都适用。目前临床医生考虑比较多的是医学指证上的适用,但很少从经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来选择合适的病人。临床上经常会碰到一些带泵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在7.5%以上,或者一些购泵者觉得使用不方便转而使用皮下胰岛素注射。因此对一些有临床胰岛素泵应用指证的患者在用泵之前进行一次详细的交流非常重要。一次系统的医患沟通应涉及到对患者使用泵的动机,期望值,需求和事先带泵准备的了解[4]。
动机这块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对带泵想法产生的信息来源,是来自身边带泵人的介绍还是道听途说,还是来自医生的推荐。目前国内多数是来自医生的推荐,许多病人之前缺乏对泵的深入认识。如果是通过身边带泵的人介绍一般病人都有比较强的感性认识,如果是道听途说往往认识有偏差,比如胰岛素泵会自动调节胰岛素注射量等。
2.病人是否有严格控制血糖的强力愿望,病人对严格控制血糖的想法来自对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的深刻认识和对生活质量的正确理解,因此帮助病人理解糖尿病的危害无疑是糖尿病教育最重要的棒头一喝,在瓦解病人的侥幸心理防线后建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是糖尿病教育的第二步,告诉病人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人依旧可有健康的生活,我经常会引用美国前奥运会游泳冠军糖尿病患者霍尔的名言“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严格控制好血糖,依旧可以拥有健康的生活”来鼓励病人,当病人寻求如何更好控制血糖的时候,医生可以介绍胰岛素泵的优缺点,在这里强调一个概念,即胰岛素泵使用不仅有利于血糖控制,更有利于生活质量提高,但前提是病人必须经过较长的有一定难度的糖尿病和胰岛素泵知识学习。目前国内医护界对胰岛素泵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普遍认识不高,可能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对胰岛素泵高级功能灵活应用的知识。
3.病人对带泵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一个可识别符号的认可程度。许多病人不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被人认识到他是糖尿病患者,因此拒绝使用泵和在公众面前频繁监测手指血糖,这种患者往往他的依从性比较差,就是带泵也很难使血糖良好控制,因此不适合带泵。对于期望值:需要注意消除一些病人过分或错误的期望,比如胰岛素泵可自动调整胰岛素量使用非常方便;不需要饮食和运动治疗;使用胰岛素后血糖一定会控制好。
在胰岛素泵教育中要牢牢树立这样一个概念:即胰岛素泵的初期使用可能比皮下胰岛素注射更复杂学得东西更多,但一旦学会灵活应用后可使血糖控制更好,并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比如在节假日睡懒觉和平时早晨上班的可设定两种不同的基础率模式,固定时间运动的患者可设定特定日的基础率模式,外出就餐和平时在家进餐可采用不同的大剂量模式。一旦病人学会这些高级功能的技巧,病人就会有一种血糖掌握在自我手中游刃有余的感觉,这是血糖控制的自由境界。对于需求分析:由于医患之间信息交流不对称,目前国内是否选择泵作为治疗手段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主导,医生态度坚决性应该根据临床使用指证的强烈性来决定。对于强力推荐指证医生应该积极向病人说明带泵的必要性和益处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对于一般指证应与患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由患者来主导。强力推荐临床使用指证包括:血糖波动大的脆性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难以控制的黎明现象;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一般推荐的指证包括除以上情况外表现为胰岛素缺乏为主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带泵前的准备:指患者应该有初步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包括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处理,胰岛素的注射等,这可借鉴国外的一些评分表来评价病人是否适合开始使用泵在国外,医生一般推荐患者在使用泵之前先使用三针短效和一针长效的胰岛素注射模式,来更好体会基础率和餐时大剂量的应用原理和特点以及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长期带泵患者是医生用泵治疗成功的第一步,笔者在国外糖尿病中心临床进修期间曾有一个教授告诉我“对于一个长期带泵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是不能接受的,要么是选择了错误的医生,要么是选择了错误的病人”,这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