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原位膀胱替代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标准方式。理想的原位膀胱是术后患者接近正常排尿,有正常的控尿机制和排尿感觉,有足够的容积,内部压力不能太高,以防止尿失禁和对上尿路形成反压力。1989年1月~2004年12月,170名31~67岁男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接受了根治性膀胱全切加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术中截取长20~625px乙状结肠,带有长段肠系膜,血供良好。术中恢复肠段的连续性,将截取的乙状结肠完全去管形,采用Reddy方式缝成球形新膀胱。术后随访1月~12年,早期死亡4名患者(2.4%),其中重症肺炎1例,心肌梗死1例,败血症2例。术后3例伤口裂开,1例肠梗阻,2例肠瘘。在长期随访中,70例失访,41例死亡,其中只有3例死亡原因与新膀胱有关。9例随访时间超过10年,38例随访超过5年,尿道与新膀胱吻合口狭窄1例,行尿道内切开。5例(3%)既没有定期导尿,也没有使用碱化剂,最终导致严重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其中2例死亡。术后19个月1例移行细胞癌转移至新膀胱与尿道吻合处,1例因肠梗阻而手术探查,4例因肠内输尿管吻合口狭窄而重新吻合。5例并发肾盂肾炎而肾功能减退,其中1例发展为肾衰并且最终死亡。2例(1.1%)并发肾结石,腔内手术处理。第一个5年以后,78名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表明静止时膀胱内压1.19kPa,排尿时膀胱内压2.81kPa,最大尿流率12.3ml/s,平均尿流率8.5ml/s,残余尿40ml,膀胱容积382ml。第1年内,158名患者中,153名能昼夜控制排尿,5名患者(3%)曾出现夜间尿失禁,夜间使用尿布不超过1个月。
原位新膀胱是膀胱根治性全切术后尿流改道优先考虑的方式,Reddy提倡使用乙状结肠作为膀胱替代物,因为它不仅靠近于邻近的尿道,而且能很好的抗输尿管反流,切除后也不至于会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将乙状结肠完全去管形,可以将肠道粘膜与尿道粘膜很好的吻合。理论上认为,没有去管形的肠段可能会因为肠道的收缩导致尿失禁。理想的新膀胱应该在静止时管腔内压小,顺应性好,排尿节制正常,还必须保证新膀胱内残余尿少,防止感染以及防止膀胱输尿管反流。为了找到这种理想的膀胱替代物,整个肠道组织都曾被使用过。乙状结肠新膀胱尽管有很多缺陷,但仍然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