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fever)简单说就是体温升高,是常见的儿科疾病症状,几乎每个儿童一生之中都会遇到发热过程。发热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疾病。人们对于人体发热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深入之中。只有了解发热的原因,才能给予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体温是指人体内的温度,人类可以保持较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上下。与成年人相比,新生儿的体温略高一些,老年人则略低。正常体温是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的重要生理基础。
体温产生于人体营养物质的氧化代谢。因此,物质代谢的变化会影响体温的高低,如人们在运动中或小儿哭闹时,喂奶或摄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都会加快代谢,体温就可相应升高;处在睡眠状态或饥饿时,人体代谢活动下降,体温也稍降低一些。反之,过高或过低的体温也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严重时还会使机体物质代谢衰竭。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受脑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支配,通过机体的化学性产热和物理性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得以实现。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出现寒颤,骨骼肌收缩产生热量;在炎热环境中人体汗腺分泌能力增强,大量出汗而散热。但人体对体温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正常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当体温达到41℃超高热时,调节能力几近丧失。因此,对39℃以上的高热病儿,必须采取药物降温或有效的物理降温措施。
此外,人们还能根据冷热感觉进行有意识的行为调节,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着以适应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所以体温波动较大。父母要注意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增减小儿的衣着。
医学上对于体温升高有更加详细的分类,平时我们所说的发热其实是病理性体温升高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型。体温升高的原因,简单以图表表示如下:
临床上,我们认为绝大多数病理性体温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有炎症刺激机体发热。所以,当家属带急性发热患儿就诊时,医生常开具血常规和CRP检查,明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医生根据检验报告和体格检查,判断感染性质(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和部位(扁桃体、支气管、肺部、泌尿道等),并给予相应治疗。
患儿既然有发热,医生就会给予退热处理。那什么样的退热处理是合适的呢?家属又需要做什么呢?我的建议如下,仅供各位家长参考。
第一、急性发热应当及时降温处理,尤其是高热。因为有研究证明,就温度本身,38℃左右的体温对于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是有利的,但超过41℃的超高热对机体是有害的。所以,腋温38.5℃以上,我们建议给予退热药物(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降温,同时可以给予物理方法(如温水浴)协助退热。
第二、对于低-中度发热的处理,我建议多观察,尽量不用退热药物。因为39℃以下的体温,患儿一般可以耐受。多饮水、减少衣物以及温水擦拭身体,观察患儿体温变化趋势更为有利。
第三、由于3岁以下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约10%的患儿在发热初期,可能出现惊厥表现(高热惊厥)。如果是单纯发热所致惊厥,只要持续时间不长(<15min),无呕吐窒息,一般无不良后果。但惊厥反复发作、意识改变,甚至出现无热惊厥,家属应重视,可能会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应在儿童神经专科就诊。
第四、发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这是我在行医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首先,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是由患者疾病本身决定的。通常以下情况应该使用抗生素:1)证实细菌感染;2)严重营养不良合并感染;3)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4)部分患者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5)部分围手术期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
其次,抗生素无直接退热作用。发热只是一个疾病的伴随症状,解热镇痛药才有直接退热作用。门诊90%以上的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有自限性,一般3天左右能自行停止。所以很多家属问我为什么病毒感冒不开抗生素消炎,现在可以理解了吧?
再次,直接用退热药物退热属于治标不治本,所以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才是根本性的治疗。如果治疗原发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那就用足疗程,如果不需要用就果断不用。
最后,抗生素的选择是考验医生的水平和职业道德的事情。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医生使用抗生素都很盲目,甚至部分医生将抗生素作为治疗疾病的基础用药,这是完全不对的。悲哀的是很多家属仍然迷信抗生素是万能药,甚至不给他使用抗生素还和你急(我真是感到悲哀啊)。所以抗生素不是万能的!!
第五、发热是否需要输液?我的回答是:绝大多数发热不需要输液。大多数急性发热,是机体受感染后免疫被激活的表现,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观察热型和热程,对疾病的判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积极作用。常用的给药方式有口服、肌注、静脉输注。大多数疾病都有多种给药方式。原则上能口服药物,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
哪些情况需要输液治疗呢?如下情况需要静脉输液治疗:1)不能经口摄入或经口摄入不足,难以维持生理需要的患者,如昏迷、脱水的病人;2)需要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如休克患者;3)危重病人抢救;4)需要输液维持尿量、防止肾衰的患者;5)促进毒物排出;6)补充营养和热卡;7)需要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患者,如脓毒症、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不难看出,其实绝大多数就诊的患儿都达不到输液的标准,但是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很多患者在输液治疗。原因是多方面的的,有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原因,也有医生的原因,也有患者的原因,我就不再深入讲述了。
希望我的知识贴,可以让你逐渐了解一些医学常识,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