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发热
感染性疾病为主,体温高低与病情的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之一,为儿童急诊就诊最常见原因,也是父母最揪心的事情。发热原因复杂,儿童发热以感染性发热为主,最常见为呼吸系统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部分患儿可见于非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关节肿痛等,如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发热可见于多个系统,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大部分发热为呼吸系统感染,其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3~5天,包括上炎、支炎、肺部感染等,其中上炎、支炎及轻症肺炎一般可门诊治疗,预后较好。重症肺炎、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发热常需住院治疗。
发热可认为身体的一个免疫反应,因此,体温高低与病情轻重不一定成正比,部分家长对发热存在“恐惧症”,担心“烧坏脑子”,这种想法存在片面性,人体的体温一般存在上限,发热可导致人体机能消耗增多,包括脱水、缺氧等,如果发热同时没伴有脱水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等,一般发烧不会烧坏脑子。
二、退热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降温
对于发热需认清发热背后的原因,针对发热症状,并不是纯粹的退热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判断清楚感染源、感染部位,发热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物理降温。
退热药物的选用,一般认为,体温超过38.5℃需选用退热药物,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可能体温超过38.0℃需退热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等,同种药物(指以上两种)一般24小时口服次数不超过4次为宜,也就说,常间隔6小时,对于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时间能维持6小时以上,考虑退热药物存在叠加效应,一般建议采用同种药物退热治疗,如退热维持时间较短,需注意药物剂量,目前两种药物说明书常选用最小剂量,临床观察常有病人发热难退或维持时间较短,这种情况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如仍高热难退,可以两种药物交替使用,其间隔时间最好2小时以上,部分家长在儿童高热情况下存在焦虑情绪,短时间内口服多种退热药物可因为药物作用重叠导致低体温或出汗太多导致虚脱。中成药物羚羊角口服液等不能作为高热的一线退热药物。部分患儿虽然发热体温超过38.5℃,但小孩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有汗出、四肢暖,可适当口服温开水,不一定急需退热药物治疗。
物理降温:冷水擦浴、酒精擦浴不符合人体的生理机制,现不推荐使用,部分可由于擦浴后毛孔闭合导致汗出减少,反而发热难退。热水或中药煎剂擦浴以四肢为宜,注意季节因素,避免再次受凉。脱水、气促等情况不宜擦浴治疗,避免加重患儿烦躁症状等。
三、治疗:一定需要静脉补液治疗
发热是建议有条件情况下可扎手指完善血常规、CRP等检查以初步了解感染原,针对病毒感染,常选用中药治疗,部分细菌感染可能需要加用抗生素治疗。目前很多家长存在发热打补液就能退热的误区,事实上能口服不一定需要肌注,能肌注不静脉用药,对于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不明显,小孩没有脱水等,一般不需要静脉补液治疗,静脉补液治疗不能达到立刻退烧效果。发热同时伴有频密咳嗽、呼吸困难或气促等应注意进一步完善胸片检查。
四、发热的饮食、衣被问题
发热时由于消化酶分泌减少,因此基本存在胃口不好等情况,这时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肥腻辛辣食物。
发热在体温上升阶段,患儿常手足冰冷、恶寒恶风,这时应适当保暖,但如果中暑或肢暖、汗出、口服退热药物半小时后,这时处于散热状态,应注意衣被宽松,过多的衣被反而因为散热不好导致发热难退。
五、出现什么情况需复诊:由于部分家长存在高热恐惧症,24小时就诊4到5次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大部分情况是家长存在认知比较片面或医生比较繁忙没解释清楚引起,是可以避免,一般情况下,小孩如果出现脱水、体温降下来后精神疲倦嗜睡、频繁呕吐或咳嗽、持续腹痛、抽搐、皮疹、气促或呼吸困难、走路不稳等应及时就近随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