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失眠亦称不寐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暝”。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失眠的证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彻夜不能入寐。
文献参考
《素问.逆调论篇》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金贵要略.血痹虚劳病》中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伤寒论》中有“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景岳全书.不寐》进一步对形成不寐的原因作了精辟的分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
病因病机
1、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 心伤则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不安。如《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类证治裁、不寐》也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可见,心脾不足造成的血虚,会导致失眠。
2、阳不交阴,心肾不交 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寐,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3、阴虚火旺,肝阳扰动 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以致失眠。
4、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心虚胆怯,决断无权,遇事易惊,心神不安,亦能导致失眠。如《沈氏尊生书、不寐中指出:“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此属体弱心胆素虚,善惊易恐,夜寐不宁,也有暴受惊骇,情绪紧张,终日惕惕,渐至心虚胆怯而不寐者。正如《类证治裁、不寐》所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不论因虚、因惊二者又往往互为因果。
5、胃气不和,夜卧不安 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雍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不得安寐。
综上所述,不寐的原因很多,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机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因为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若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每多形成顽固性失眠。所以,失眠之证,虚者尤多。
此外,亦有阳虚而致失眠,阳虚阴盛,阳不交阴,浮阳扰心,心神不宁则失眠。如《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辨证分型
临床辨证,首先要明确本病主要特征为入寐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而不能再寐,或彻夜不能入寐。其次要分清虚实。虚证多阴血不足,责之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
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虚则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化痰。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应补泻兼顾为治。
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针灸治疗:(1)针刺:印堂 内关 四关 行间 (2)肝俞 膈俞刺络放血、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针灸治疗:(1)针刺:印堂 内关 内庭 丰隆 少府。
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 加减。针灸治疗:1、)腹针:引气归元 气旁 气穴 腹四关 大横 ;2、)体针:印堂 内关 少府 太溪 照海 列缺;3、)艾灸:涌泉 劳宫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方用归脾汤加减 。针灸治疗: 1、)腹针:引气归元 气旁 气穴 腹四关 大横 ;2、)体针:印堂 内关 公孙 神门 三阴交 足三里 ;3、)艾灸:心俞 脾俞;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针灸治疗: 1、)腹针:引气归元 气旁 气穴 腹四关 大横 ;2、)体针:印堂 内关 外关 足临泣 ;3、)艾灸:心俞 胆俞;若血虚阳浮,虚烦不寐者,可用酸枣仁汤加减 。
4、阴寒内盛,虚阳扰心――温阳散寒,引火归原。方用茯苓四逆汤加减。针灸治疗: 1、)腹针:引气归元 气旁 气穴 腹四关 大横 ;2、)体针:印堂 内关 后溪 申脉 命门 腰阳关 ;3、)艾箱灸:气海 关元 神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