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
鼻鼽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中医证型
1、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
2、脾气虚弱: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粘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
3、肾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鼻粘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标准》(舒怀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关于变应性鼻炎、花粉症等的诊断。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1、记分条件:①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3个以上)、流清涕和鼻粘膜肿胀三个主要临床表现,一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一日内发病时间累计超过0.5小时;②病程至少1年。
2、记分标准: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 ,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各记1分,共3分。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有一种为(++)或(++)以上;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鼻激发试验阳性,且与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各得2分,共4分。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粒强胞阳性各(或)鼻粘膜刮片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阳性得1分。
得分6~8分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5分为可疑变应性鼻炎,0~2分可能为非变应性鼻炎。
花粉症诊断标准
1、季节性发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至少两年在同一季节发病。
2、发作期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 发作期鼻分泌物(和/或结膜刮片)嗜酸粒细胞阳性,或鼻粘膜刮片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阳性。
4、花粉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一种为(++)或(++)以上,或变应原鼻激发试验阳性、眼结膜试验阳性。
证型治疗的方案
本病在通用治疗方案基础上,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加减,以求达到个体化治疗。
(一)通用方案:
1、针灸:
一针:毫针:迎香、印堂、百会、列缺或风池、足三里、合谷,两组穴位交替选用。
二灸:直接灸:迎香、百会、印堂,5-7壮/穴;药物灸:肺俞、脾俞、肾俞或风门、胃俞、志室,两组交替,庚日灸或三伏灸,每10天/次。
三巩固:(1)皮内针:肺俞、脾俞、肾俞或风门、胃俞、志室;(2)耳穴:肺、脾、肾、外鼻、内鼻等,埋耳针或耳穴压豆,每2~3天左右耳交替。
2、中成药口服(可选):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人参再造丸、补中益气丸。
(二)辨证加减
1、肺虚感寒型:主症: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兼症: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
(1)针灸方案:同通用方案。
(2)中药汤剂:麻黄汤。
2、脾气虚弱:主症:鼻痒而喷嚏连作。兼症: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粘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
(1)针灸:在通用方案基础上增加艾灸:取脾俞、足三里。
(2)中药汤剂:陈夏六君汤加减
3、肾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兼症: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鼻粘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1)针灸方案:(1)直接灸:通用方案加艾灸肾俞、命门。
(2)中药汤剂:右归丸加减。
(三)辨症施治
1、以鼻塞为主:
①毫针:百会,素s、风池。
可配合选用腹针:引气归元(深刺)、商曲(中刺)、阴都(浅刺)、上风湿点(浅刺)针刺平补平泻,每日一次;
②艾灸:百会,压灸,3-5壮。
2、以鼻痒、喷嚏为主:
①毫针:少商、素s、太冲、合谷、内关、印堂、印香,针刺时以调气法;可配合选用腹针:引气归元(深刺),每日一次;
②艾灸:四花,直接灸,5-7壮/穴。
系列中药的名药、组成、功能主治、适用范围、用法用量、剂型
1、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功能: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0粒,每日3次。
2、金匮肾气丸:干地黄、淮山、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功能: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其,阳痿早泄。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0粒,每日3次。
3、补中益气丸:组成:黄芪、人参、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白术、甘草。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中气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灸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
4、人参再造丸:组成:人参、黄芪、桂枝、甘草、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生姜。功效:助阳益气,散寒解表。主治:阳气虚弱、感冒风寒证。头痛发热,寒重热轻,无汗肢冷 ,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等。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四)所需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血常规、过敏原检测、鼻分泌物涂片(嗜酸(碱)性粒细胞)、鼻分泌物IgE、血清IgE、鼻腔镜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