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疗作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有不少的讲究,粗略的运动,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被称作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运动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还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血脂和血压、减少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运动时,某些细节问题可能关系到运动治疗的效果,不能不引起重视!
细节一:运动时间和频率
【典型病例】42岁的刘先生,已确诊2型糖尿病1月,每天清晨空腹慢跑半小时进行运动,某天锻炼后出现心慌、出冷汗,测血糖2.2mmol/L,考虑低血糖与运动不当有关。
【解读】清晨时空腹锻炼,机体维持血糖的能力有限,易诱发低血塘,尤其是正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清晨的血液黏度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也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所以清晨空腹运动是误区。进食后1小时左右血糖相对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因此在餐后1小时进行(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运动为宜。
刚开始运动治疗时,可每次5~10分钟,随机体对运动的适应,逐渐延长至每次20~30分钟甚至60分钟。每次运动前应进行5~10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进行至少5分钟的放松活动。建议肥胖患者每次运动30~60分钟/次,消瘦、妊娠糖尿病及70岁以上患者运动20~30分钟/次。
同时,运动应该持之以恒。如果运动间歇超过3~4天,运动效果及积累作用就减少。如果每次的运动量较大,可间隔1~2天,但不要超过3天,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小且身体允许,则每天运动1次最理想。
细节二:运动强度有“度”可循
【典型病例】糖尿病患者王女士,56岁,以打羽毛球为运动方式,运动时呼吸急促,心率128次/分钟,运动后疲劳感强。
【解读】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其实有“度”可循。强度较低的运动,以消耗脂肪为主;强度中等的运动,则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中等强度运动最适宜2型糖尿病患者。衡量中等强度运动有3个“度”:①运动时呼吸不急促;②能持续运动10~30分钟,微微出汗,稍感累但能坚持,③第2天起床无疲劳感。中等强度运动通常包括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其中步行应作为首选。
另外,运动时的心率也是衡量的“度”。用170减去年龄,常作为运动中的适宜心率,运动时的心率最好达到或接近此心率。例如,病例中患者年龄56岁,运动适宜心率为170-56=114次/分钟,而其运动时心率达128次/分钟,同时伴呼吸急促、疲劳感强,所以羽毛球对于她属“过度”运动。
细节三:运动方式多样化
【典型病例】宋女士患2型糖尿病多年,以散步作为运动方式,却无法长期坚持。
【解读】运动时,当氧气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平衡状态,称为有氧运动,大多数中等强度运动属于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形式单一,如慢跑、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消耗脂肪,改善心肺功能,但长期坚持未免枯燥乏味(如病例)。如能结合抵抗性训练,可增加运动乐趣。抵抗性训练是指肌肉在克服外来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也有降糖作用。
可利用哑铃、弹力带和盛满水或沙子的矿泉水瓶来进行抵抗性训练,关节状况较好的患者还可考虑登楼梯或跳绳。抵抗性训练每周进行3次即可,每次20~30分钟,与有氧运动间隔进行。
细节四:注意运动安全
【典型病例】童先生今年55岁,患2型糖尿病10年,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活动性眼底出血,某日游泳锻炼后突发视网膜脱离。
【解读】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时可能发生低血糖、心脏病恶化、肾病患者蛋白尿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视网膜脱离等等,这是忽略运动安全造成的。为确保安全,下列情况应暂时停止运动:①空腹或餐后血糖>14mmol/L、明显的低血糖症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②有活动性眼底出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IV期及以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③心、肺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④下肢坏疽或有溃破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上述运动的禁忌症,应在运动前得到重视并在医师指导下评估;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还需注意有无乏力、出汗等低血糖症状,血糖值<5.5mmol/L时补充糖至5.5mmol/L以上。运动前后,应检视是否有足部水泡或损伤。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抗阻运动负荷不能过大,避免低头、憋气、游泳等。运动时最好结伴而行,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物,以及糖尿病卡,卡上注明姓名、年龄、主要疾病、住址、联系电话等,以备不时之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