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体都拥有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确保着生命活动的持续与新陈代谢,想必诸位大概知晓,心脏是心血管系统器官,起着泵血作用,维持着生命所需的循环体系;肺脏主宰人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被人吸入肺中,融入血液中,被循环带到各个组织器官;肝脏起着重要的解毒、代谢作用;肾脏起着排泄作用,很多代谢产物都是通过肾脏泌出而以小便形式排出体外,不然人就中毒了!除上述器官外,人体还拥有脾脏,这就组成了所谓:心肝脾肺肾五脏;在人体的位置与功能,西医脾脏与中医的脾,鲜为人知,在此,跟大家说说脾脏的那些事儿。
一、话说脾脏在身体的部位,及其拥有的功能
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腔,居于胁肋之后,一般肋下是触摸不到的,由于其功能不像上述脏器那么重要,常常被人们忽视,然而跟血液淋巴有着密切的关系,值得我们予以关注。脾脏拥有免疫功能(体内最大且高效免疫器官,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发生中心,起着免疫监视、调控作用)、过滤功能(清除异物、病菌与细胞作用,例如滤除衰老、异常细胞等)、储存功能(起着选择性保留与储存血小板、淋巴细胞、网织红细胞等作用)、血容量调节功能(调节血浆容量与白蛋白合成调节)、造血功能(胎儿时期有着一定的造血作用,此后,逐渐转移到骨髓造血),等等。
二、话说哪些血液病会引起脾脏异常
某些血液病常伴脾脏肿大,而脾脏的免疫功能失调又会导致血细胞异常;其一:脾脏肿大常见如下几类疾病:1、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诸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等)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与脾脏的滤血、储血以及潜在造血功能相关;2、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诸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类淋巴瘤等,与脾脏系淋巴器官相关;3、各类急性白血病常会因为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肿大;4、慢性溶血性疾病:地中海贫血,各类获得性慢性溶血性贫血等,与脾脏巨噬细胞吞噬等等功能相关;5、其他如感染性疾病,常见病毒性感染,尤其呈现慢性,发展肝硬化阶段等;结缔组织疾病也可以引起脾脏肿大,当然,某些少见的脾脏本身疾病伴有不同程度肿大。其二:脾脏功能异常与自身免疫性血液病相关:诸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紫癜,临床常见,脾脏一般不会肿大,只是免疫功能异常,产生了对抗自身的血小板抗体而引起破坏,发生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就是产生了抗红细胞的抗体进行了破坏引起贫血;临床常见白细胞减少,主要指原因不明的慢性者,常常与自身免疫相关,脾脏起着不小的作用;当然,上述几类疾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主要与脾脏这个免疫器官功能相关;不仅如此,前面所谓病毒性肝炎,如果控制效果欠佳,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常常引起脾大,容易伴发功能亢进,称之为脾功能亢进症(简称脾亢),引起血细胞减少,常见白细胞与血小板的降低。
三、话说脾脏与中医“脾”的关系
我们平时常常念叨的脾,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脾脏,属于西医解剖学范畴,就是前面第一部分聊到的内容:位居身体部位与功能等;其二就是中医范畴的“脾”,主要是功效,包含了西医消化系统的功能,例如,我们常说:“脾者,主运化(消化食物)、主统血(统摄血液,防治出血)、主生化(化生气与血)”等;西医的脾脏出了问题与第二部分讲过的系列疾病有关,而中医的“脾”出了问题,主要表现一系列临床症候,诸如气血亏虚之面色少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气短等,统摄失常引起出血表现:皮肤紫癜、齿鼻渗血、女子月经量多等,消化不利之上腹胀满、食欲不好、大便稀烂等。
西医的一些疾病呈现出来的脾脏肿大,或者脾脏免疫功能失调表现的血细胞减少等等,与中医的“脾”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尽管并非一一关联;例如脾脏免疫功能失调所致血小板减少及其出血病证,通过辨证,部分患者可以是中医“脾虚”:气血亏与失统血,给予健脾养血、益气摄血治疗而显效;脾脏肿大,中医辨证与血瘀、肝郁、毒蕴等相关,并非脾之功能失调,所以西医脾脏问题,需要辨证施治,并非简单中医调脾。
四、调脾施治经验与“辨证敷脾疗法”
针对西医的血液病,不论哪类疾病引起脾脏肿大,还是何种病因所致脾脏免疫功能失调引起血细胞减少,中医“从脾论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脾脏肿大,常常引起上腹饱满,纳食欠佳,下肢浮肿等,免疫异常所致血细胞减少,常见血小板减少所致紫癜等出血症候,相当部分病患伴随脾气亏虚表现:面色少华或萎黄,倦怠乏力,反复出血等,予以调脾施治:健脾益气(习用人参、党参、黄芪)、或益脾养阴(习用太子参、西洋参、麦冬、沙参)、或补脾温阳(习用菟丝子、熟附子、红参)、或强脾益气摄血(习用仙鹤草,尤其大剂量效佳!三七、人参、黄芪)等,其次,五脏相关,中医“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生克规律角度辨治,临床摸索出调肝以扶脾、养肾以温脾、宣肺以培土(脾者,土也!);上述病证并非单一虚证而补益,常常属于虚实夹杂,例如脾虚夹湿而蕴、气虚兼瘀而淤、脾虚肝旺而郁等等,临证需要虚实兼顾,在健脾、益气等基础上,加味化湿、祛瘀、疏肝等治法与方药。
单纯内服中药治疗血液病脾大与免疫失调所致血细胞减少病证,临床常显药力不济!记得十年前,遇到一位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病人,开了青黛粉冲服,以期缩脾,然而患者服用青黛后,胃肠苦不堪言,故此拒绝继续服用,由于是出院带药,所剩不少,不便退药,而丢弃又浪费,于是想出一招:用陈醋调青黛粉成糊状,外敷肿大脾脏,想不到获得不错效果,巨脾缩减了,上腹胀满减缓了……;此后,创制了“青黛四黄散敷脾疗法”治疗骨髓纤维化及其慢性骨髓、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等所致脾脏明显肿大,均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效果,先后组织医生护士进行了总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得到学术界好评与病患者对于疗效的肯定;近来,又尝试中药敷脾治疗脾脏不肿大而功能异常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证,部分患者获得意想不到效果。
通过临床上不断摸索与探讨,逐渐形成了“辨证敷脾疗法”之雏形;临证之际,搜集望闻问切中医信息,掌握西医血液病资料,依照临床个体化特点,辨证制定敷脾疗法:敷脾解毒(例如青黛)、敷脾祛瘀(例如蒲黄)、敷脾化湿(例如滑石)、敷脾生血、敷脾软坚等等,配合内服中药,内服外敷获得进一步临床疗效。
五、话说脾脏切除治疗利与弊
关于脾脏在血液淋巴疾病发生中的那些事儿,如前讲述;西医很早之前,就有了切除脾脏的治疗手段,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伴明显脾脏肿大,当年缺乏好药控制白细胞及其脾脏的时候,实施切脾有助于缓解肿大压迫症状及其消减体内肿瘤负荷,此乃权宜之计;现如今,进展迅速,尤其有了靶向药物,基本不采取切脾治疗了;然而,另一种骨髓增值性疾病――骨髓纤维化,巨大脾脏压迫不能通过药物缓解,或脾大带来明显且顽固性血细胞减少,外科实施切脾治疗有助于缓解压迫与血细胞减少病情,尽管过去不太考虑,现今倾向于较为积极一些了;依照我的经历,必要时不妨尝试,有望促进患者“去脾”后生活质量提高而带病生存。
对于广东广西地区特色的地中海贫血,由于长期慢性溶血,脾脏做为滤血、储血器官,会逐渐肿大起来,肿大之后,又会造成脾源性血细胞扣留被清除,招致血细胞进一步减少,此时,可以采取切脾治疗的外科手段;如果属于单一淋巴肿瘤的话,手术治疗更是不错的选择。
那么,脾脏不大,由于免疫功能异常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否可以考虑切脾治疗呢?回答是肯定的,对于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甚至很差的患者,超过半年至一年及其以上,如果没有禁忌症,身体与心理上能够接受的话,是可以考虑实施的;因为脾脏免疫生化系统出了故障,产生了破坏血小板的抗体,又扣留并清除血小板,“去脾”治疗是有效的。
除了传统手术切除外,现如今,外科微创手术发展,创伤减少安全提升;而介入技术可以实施“脾动脉栓塞术”,就是指通过动脉插入导管,置于一些栓塞剂消除脾脏功能,通俗称之为“自家去脾”治疗;放射科医生也不甘落后,对于不宜采取手术,哪怕微创手术患者,进行脾区照射,也在临床获得过疗效,不过临床少用。
尽管如此,针对上述病患,尤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患,切脾仍然存在一定风险:手术与麻醉风险,“去脾”患者免疫欠缺及其易于招致感染,切脾后获得性血小板显著升高,副脾是否切除干净,切脾无效或反复,血小板显著减低状态下如何确保切脾安全,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存在,需要血液科全面系统复查评估,协同外科权衡利弊,方才实施切脾治疗。
毋庸置疑,维护脾脏在人体内的功能正常发挥,保障机体健康!一旦出了问题,针对脾脏采取措施,有助于血液病的缓解;做为从事中医、中西结合辨治血液病的医者,久经临床,经过探索,逐渐摸索出无创敷脾疗法,用于脾脏明显肿大者,有效!尝试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脾不肿大者,也显示出一定效果,目前还在进一步探索其中医辨证敷脾疗法的规律,不断完善此种疗法,在此如有意愿者,不妨配合李达医生,共同努力,期望进一步提高疗效,造福病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