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古代中医中多称之为“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主方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一、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1、病因方面
(1) 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3) 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2、病机方面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且互相影响。故消渴病中“三多”之症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严重者可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二、中医对糖尿病预防的认识和方法:
关于对消渴病的预防早在古代即有中医的论述,如《诸病源候论》云:“法云:解衣次裕煅俑梗逑⒅埂R銎消渴,利阴阳……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又如《备急千金要方》:“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再如《寿世保元》:“凡消渴之人。常防患痈疽。”
由此可见,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除药物治疗外,注意饮食、情志、制定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尤其是节制饮食是最基础的治疗。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人,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部分患者在糖尿病早期经过严格而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即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