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猝死接二连三 认清误区莫让生命止于运动
在11月18日的广州马拉松比赛中,两位男选手在冲过终点线后晕倒,两人一度呼吸心跳骤停。在经过现场紧急抢救之后,其中一人已恢复意识,无生命之虞;另一名21岁的选手被现场急救医生诊断为猝死,送院抢救后一度恢复心跳,但因病情严重,出现多种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
无独有偶,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安全因素”,在今年的校运会上取消了以前一直开展的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两个长跑项目。生命在于运动,然而,运动形式之一的“长跑”近日却陷入了一场舆论漩涡之中。一时间,针对到底该不该取消长跑这一问题,支持和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方咸宏
而正在两种观点酣战之际,传来多起运动猝死事件,令人心头一惊。随着人们日益注重运动,应该如何更加科学、健康、安全地运动,避免生命止于运动?这一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亟需得到专业的解答。
运动猝死接二连三
除了华中科技大学,西安、重庆、广东等多地的多所高校早已取消了长跑项目,原因是校方害怕发生运动猝死。有校方负责人坦承,“安全因素是取消长跑的重要原因,因为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发生了长跑中运动猝死”。
不料,一语成谶。11月13日清晨,广州大一女生小莲在备战校运会时,倒在了学校的操场上。据了解,小莲报名参加了校运会100米短跑和铅球项目,为了拿到更好的成绩,11月13日早晨,她与几名同学一起晨跑训练。早上6时多,小莲起床与同宿舍的2名女孩一起去宿舍旁的田径场跑步。跑完800多米时,正在跑第三圈的小莲突然倒下,而因与其距离较远,她的2名舍友没能及时发现。
据一位目击了过程的同学介绍,她听到有人喊“有人晕倒了”,过去一看才发现是小莲。当时她躺在那里,呼吸急促,手脚抽搐。发现异状跑过去的几名大三男生,看见小莲倒在地上以为她是抽筋,并帮她按摩肌肉。
8时左右,救护车赶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仍然未能挽回小莲的生命。就在同一天,洛阳市栾川一高二学生小李,在一次课外跑操中,突然倒地,随后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悲剧并未就此终结。11月14日下午,广州白云区某中学初二女生小何跑步后不适,晕倒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短短两天时间,就发生了三起类似悲剧,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原因:运动猝死。
据小莲的亲人介绍,小莲平时身体非常好,从没得过什么大病。而小何的舅舅陈先生也说,小何平时身体也非常好,爱打羽毛球,还游泳,“没有任何家族病史”。
那么,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跑步锻炼,为何会成为致人于死地的“杀手”?
心源性猝死占七成
猝死是最致命的疾病,一般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就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发病快、危害大,基本是运动猝死的重要特征。
“导致运动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博士陈祖辉表示,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运动者患有潜在心血管疾病,二是参加超负荷运动导致心脏缺血。
一份针对运动猝死病例的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心源性猝死在运动猝死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在82例猝死病例中,心源性猝死有58例,占70.73%,其中,又以心肌梗塞(36.21%)、先天性心脏病15.52%和心肌炎(13.79%)最为常见。
在大部分运动猝死的病例中,多数有器质性疾病存在,其中又以心血管病(冠心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破裂等)占首位,其次是脑血管意外。在临床上上,运动性哮喘、肺动脉血栓形成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因运动诱发或加重病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也是致命的。
其中,年轻人心源性猝死主要由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和心肌传导系统疾病引起;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心源性运动猝死则几乎全部由冠心病引起。国外研究显示,心源性猝死多发期一般为冬季,具体时间为星期一及上午9-11点或醒后的3小时内。
而运动超负荷常常是运动猝死的诱发因素。当运动过于紧张和激烈,超过了人体承受的极限,就会出现血压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心脏系统不堪重负,血液量氧气量需求猛增,但供应量减少。在血、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运动者的心脏急性缺血,导致心肌梗死、心律紊乱或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猝死。
脑溢血、呼吸系统疾病、肝脏、肾脏等疾病也有导致运动猝死的病例。一些外部诱因也会引发猝死,如体内存在感染灶(扁桃体炎、胆囊炎等)、运动时心脏部位的外伤性出血和疤痕、饱食后运动、运动后立即热水浴等。有个别情况还会由感冒引发心肌炎,在运动中没有足够重视而猝死。
据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许顶立教授介绍,此前,河源的一名小学生感冒后坚持上体育课,引发了心肌炎,当时学校将人直接拉到了南方医院,经过医生抢救,总算把她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如果在感冒时或感冒后1至2周内出现胸闷、心脏跳动不规则、重度乏力等症状,切忌做剧烈运动以免加剧病情,应及时到医院做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以排查是否患上了心肌炎。”
在随机抽样调查中还发现,运动猝死所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有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教师、干部、工人和大中学生,年龄从 9-67岁。研究显示,运动性猝死多发生在强度较大或是竞争激烈的项目中,但是一些强度较小的项目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抓住“黄金6分钟”
猝死发生后,如果在4-6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救治,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会死亡。因此,懂得正确的猝死急救知识,可以跑赢死神。
据健康运动专家赵之心介绍,如果一个人在田径场上迅速奔跑,突然倒了下去,这时应该迅速把他扶起来,拉着他走,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心脏还在继续高速跳动,这个时候身体躺在地上,全身的血液肌肉一放松回心血就没了,容易造成心跳骤停。
“大家不管从事什么样运动,结束的时候要做一些缓冲的动作,比如说我做一些小小的拉伸,做一些肢体的转动,走一走,这都叫缓冲,而这个缓冲的动作不会让你出事。”赵之心表示,但是很多人累了,喜欢往边上一坐,不知有多少人就在这么一坐的时候再也起不来。所以说,运动结束之后的整理运动,跟运动之前的准备活动热身是同样的道理。
而当发现有人在运动中突然意识丧失已经倒在地上时,应立即将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高云秋教授表示,同时应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救治。
在抢救时,首先应使患者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然后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据专家介绍,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应注意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以便自救。通常在猝死发生前,会有短暂的心绞痛,或是感到咽部哽咽、咽东西费劲,有的人会头晕、心慌、恶心、胸闷、出汗、浑身无力。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然而,很多人不重视,觉得这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对身体发出的信号不予理睬,但这种坚持最容易引发心力衰竭,导致猝死。
因此,在运动中出现这些感受时,说明身体在强烈抗议了,这时一定要听从身体的需要,中止运动,进行休息。高云秋表示,冬天人们喜欢晨炼,在寒冷的气候环境里,如果运动方式过于激烈,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导致猝死,所以最好选择中午到下午2点之间进行锻炼,这个时间段,是在一天之中气温最高,人的情绪也比较稳定,比较安全。
长期不锻炼切忌突击运动
在运动人群中,每年猝死率大约在1/25万。专家认为,只要能做到正确预防、科学健身、视自己情况量力而行,运动猝死是能够避免的。
“长时间没锻炼突然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一定要量力而行。”陈祖辉表示,在运动的时候必须掌握运动适量原则,循序渐进。很长时间不运动,突然进行一次大运动量的锻炼,会加重心血管的负担,从而引起心血管方面的不适应,严重的就有可能导致猝死。
此外,运动健身一定要与自身的体力相适应,尤其中老年人和体力较差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决定运动量,减少激烈程度。健身爱好者最好在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或比赛前做全面身体检查,尤其是心肺功能方面的检查,例如常规心电图,必要时还要做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已经诊断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
许顶立则特别提醒,在发烧感冒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因为感冒是急性心肌炎的一个诱因。此外,在空腹的情况下,同样不宜运动。空腹运动会导致低血糖,严重的时候,人会休克,所以尽量不要空腹运动。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方咸宏则指出,避免运动猝死不等于就要停止运动、健身,相反,停止或减少有益的健身活动,还可能会使心脏功能下降,增加发生问题的几率。所以,人们应该合理地进行运动健身,才能达到强身健体、抵御疾病的目的。
调查显示,在30岁以上者,最常见的运动死因是冠心病引发心肌缺血(俗称心脏病发作),其病因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和危险因素(诸如吸烟、高血脂等)作祟,外加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年轻(低于30岁)猝死者则常是本身存在心脏结构性病况(如心肌肥厚,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心血管异常、心肌发炎、原发性心律不齐等。
陈祖辉提醒道,大家平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热量食物,保证睡眠质量;遵守体育锻炼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超负荷运动。在身体疲劳或有疾病时,应该充分休息避免运动。
运动三大误区
误区一:运动量越大越好
专家认为,运动量过大也是猝死的原因之一。运动量过大时,人体需要的血液量和氧气量突然增加,供给量相对减少,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锻炼者的心脏出现急性缺血,导致心脏骤停。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掌握合适的运动量。每周有氧运动3至5次,中间要隔开进行休息,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一般来说,运动至轻微出汗,轻微肌肉酸痛,无明显疲劳感,休息后即可恢复体力,次日仍精力充沛,有运动欲望,说明运动较为适度;如果出大汗、气喘、胸闷、不思饮食、有明显疲劳感,休息15分钟后仍然不复原,次日周身乏力、酸痛,这是运动过量,应及时调整。
误区二:集中锻炼 突击运动
很多人意识到锻炼的必要性,但是平常又抽不出时间,因此周末拿出很多时间去集中锻炼。或者长期不运动,突然开始大强度的锻炼。事实上这种做法非常有害。平时不运动身体已经形成了生理和机体平衡,大运动量训练时,心肺功能无法适应,身体机能跟不上,就会导致身体超负荷。科学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误区三:最佳运动时间是早晨
很多人认为早晨或晚上睡觉前是锻炼最佳时间。其实,早上人体各器官都在恢复中,此时锻炼容易造成身体供给不足,另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早上锻炼容易病发。晚上睡前锻炼会因为高度兴奋无法入睡。普通人每天运动时间以10时至12时和15时至19时为宜。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可以在下午及晚上适量运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