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收到一个患者的短消息,“左耳没有问题了,太谢谢您了,右耳现在太难受了,真后悔当时没有把右耳同时手术做了”。这是一年前,我在深圳会诊手术的一位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发来的短消息,他现在已经去北京工作了。
当时这位患者是被一位门诊医生误打误撞收到病房来的,当时他的描述是感觉耳朵闷,不舒服,自己说话的时候感觉耳朵听到的声音很大,就像有人对着自己耳朵大声说话一样,但是并不清晰,自己呼吸的声音也可以听得很清楚。用力吸吸鼻子后,感觉症状就能减轻。当时那位医生认为是咽鼓管狭窄,是鼻子的下鼻甲太大影响的,建议患者住院做鼻子的手术。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症状。我们的耳朵的中耳腔,通过咽鼓管连接鼻腔后部的鼻咽腔,从而和外界相通。这条管道是中耳腔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咽鼓管分两段,内侧一段是软骨段,平时由于软骨的弹性,这一段是闭合的。软骨段上附着者两块肌肉,当我们吞咽或者打哈欠的时候,由于肌肉的牵拉,软骨段就会开放,这时候外界的气体才可以进入中耳腔,维持我们中耳的正常功能。
但是在发生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患者,由于诸多的原因,导致正常情况下咽鼓管也是开放的,在呼吸的时候,气流很容易从开放的咽鼓管直接进入中耳腔,出现耳闷的症状,而且自己说话,呼吸的声音也容易畅通无阻的进入中耳腔,声音就很大,形成医学上称为“自听增强”的一种症状。但是用力捏鼻吸气的话,里面的粘膜形成一个瓣堵塞管腔,症状就会减轻或者消失。
多数的患者,只是间断发生,并不需要特别的处理,只是在发作的时候捏鼻吸气就可以缓解症状。然而部分患者,这些症状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生活,就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传统的教科书上有很多方法,包括硼酸,或者激光烧灼咽鼓管口,松解腭帆张肌等手术方式,因为临床效果非常之差,基本上在临床工作上已经放弃了。现在我们采用的方式是一位美国教授发明的方法,就是咽鼓管成型术。既然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是由于咽鼓管的过度开放导致,那么我们就从鼻咽部切开并且从咽鼓管软骨表面分离粘膜,然后将身体其他部位的软骨片塞进去,缝合后手术就可以结束。头面部都没有明显的疤痕。手术效果非常的理想。
那位患者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只是做了左侧的手术,手术以后,对比反差非常明显。手术过的那边症状完全消失,而没有做手术的那一侧症状依旧。我们已经约好,等在北京的工作告一段落,再返回来做另外一侧的耳朵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