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herapy),可简单的理解为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通过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介入治疗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介入治疗的特点是: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1、常用技术
按器械进入病灶的路径分为: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内介入。
血管内介入是指:使用18G-20G的穿刺针,通过穿刺人体表浅动静脉或静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将导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显示病灶血管情况,在血管内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动脉栓塞术、血管成形术等。常用的体表穿刺点有股动静脉、桡动脉、锁骨下动静脉、颈动静脉等。
非血管介入是指:简单的讲就是经体表进入人体的自然腔道系统,在影像设备的监测下,直接经皮肤穿刺至病灶,或经人体现有的通道进入病灶,对病灶取出组织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方法。包括:胆道梗阻经皮置管引流术、支架植入术;消化道内支架植入术;经皮穿刺活检术、瘤内注药术、椎间盘穿刺减压术、椎间盘穿刺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
此外还有使用穿刺针直接经过体表穿刺至病灶供血动脉的治疗方法。暂时被归类为非血管介入。
2、常用方法
腔内治疗技术:
(1)肿瘤的栓塞:肝癌、肺癌、盆腔等部位肿瘤均可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供血动脉,阻断其血运,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2)出血的栓塞:晚期肿瘤常引发大出血,如不及时控制,常引起其它并发症,导致死亡。如肺癌、膀胱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该类患者应行急诊介入治疗,栓塞其供血血管,控制出血。 另外,如富血供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自发性出血;外科腹腔术后出血的止血治疗;异位妊娠或产后出血等;是急诊介入治疗常见病症。
(3)抑制功能性栓塞:脾大伴随脾功能亢进者可行部分脾栓塞术;前列腺增生者行动脉栓塞可抑制增生、消除症状;
(4)腔内溶栓治疗:可用于动脉或静脉内血栓形成。
支架成型技术:
(1)血管腔内成型:随着技术成熟及新的手术器械的开发,血管腔内成型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动脉狭窄、糖尿病足等,大部分患者以可避免外科手术治疗。
(2)食管及消化道支架:晚期食管癌患者难以进食时,可经口咽将食管支架置入病变处,改善患者进食状况,同时支架对肿瘤有一定压迫作用,造成肿瘤缺血,延缓肿瘤生长。近年有放射性支架用于临床,在扩张食道成型的同时进行内照射治疗。 另外,还有十二指肠支架,结肠支架等用于肿瘤引起的消化道狭窄。
(3)胆道支架:适合于因肝门、胰腺等部位肿瘤压迫胆管引起的阻塞性黄疸,采取经皮肝穿,将胆道支架置于狭窄段,使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是解决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
人工腔道成型: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适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3、介入治疗的特点
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是介入治疗的主要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治疗=不用开刀的手术。
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
优点在于:
1、它无需开刀,术后恢复快,介入治疗采用微创治疗方式,仅在大腿根部处有一个1-2 毫米的穿刺创口。
2、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身体的干扰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正常器官。
3、对于尚无根治方法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4、介入治疗只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小,更加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
5、手术成功率高,死亡率低,根据相关统计,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达90%而死亡率几乎为零。
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某些疾病(例如:肝癌、肺癌、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来的外科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