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答:年龄:深静脉血栓可见于任何年龄者,但年龄约大,发病率也越高;通常将40岁以上患者视为高发人群。
制动:长期卧床、制动的患者因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减弱,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风险。
静脉血栓史: 有23%~26%的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深静脉血栓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能释放促凝物质,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所以恶性肿瘤患者有更高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肺癌是最易引发深静脉血栓的一种恶性肿瘤。
手术:围手术期的制动,术中术后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统的异常,以及静脉血管的损伤是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高发的主要因素。
创伤: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且创伤导致的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 基因突变或遗传性抗凝物质缺陷的病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所有深静脉血栓病人中有5%~10%是由原发性血液高凝引起的。
产后: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状态,有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
问:什么是Caprini个体化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
答:是美国Glenbrook医院的Caprini医生于1988年创立的。他通过记录和静脉血栓风险相关的各种因素并进行评分,将住院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级别,根据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级别,进行个体化的静脉血栓预防方案。
问:深静脉血栓有哪些临床症状?
答:患肢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渐消退。
疼痛和压痛: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股青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发亮,伴有水疱或血疱,皮色呈青紫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病人全身反应强烈,伴有高热、神萎,易出现休克表现及下肢湿性坏疽。
股白肿: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合并感染时,刺激动脉持续痉挛,可见全肢体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网状的小静脉扩张,称为疼痛性股白种(Phlegmasia Alba Dolens)。
股青肿和股白肿较少见,是一种紧急状况,需紧急手术取栓,方能挽救患肢。
问:深静脉血栓有哪些辅助检查?
答:1. 血浆D-二聚体(DD)测定:D-二聚体是代表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敏感性较高(>99%),有重要参考价值。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是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和监测。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核磁共振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N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率离,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问: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流程?
答:(1)询问病史、进行风险评估。(2)D-二聚体测定进行筛查。(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必要时行静脉造影检查。
问:深静脉血栓应和那些疾病鉴别?
答:下肢淋巴水肿:常有手术、感染、放射、寄生虫等损伤淋巴管的相关病史。
下肢局部血肿:大多有外伤史,肿胀局限,极少累及整个下肢,彩超检查有助于鉴别。
腓肠肌撕裂损伤:多在外伤或剧烈活动后发病。
全身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液体过多、贫血、低蛋白血症、盆腔恶性肿瘤可引起下肢水肿,但通常是双侧对称性的,且无浅静脉怒张和皮肤颜色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