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确诊较难。随着现代影像技术和治疗水平的进展,仍有5 %~ 30 %的患者死亡 [1],幸存者也有部分遗留癫痫、肢体活动及智能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加强对本病的早期诊治、预防、减少发病率是关键。本文就我院1987 年以来收治的26 例经影像学证实的孕产妇CVST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共收治26 例CVST孕产妇,前6年12例,后4年14例。年龄23 ~42岁,平均26.6±3.85岁,初产龄>35岁10例,占38.5%。发病时间为产后3 ~17d 。初产妇18例占69.2%,经产妇8例占30.8%;孕早期7例(均为妊娠6~11周)占26.9%,孕中期2例占7.7%,孕晚期3例占11.5%,产褥期14例占53.8%(其中剖宫产8例占57.1%,产钳助产3例占21.4%,产褥感染2例占14.3%,阴道分娩1例占7.1%)。伴随疾病:长期卧床14例,包括产后、术后及习惯性流产安胎治疗等;子G前期重度4例占15.4%;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4例,其中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1例(服避孕药史);输血2例,前置胎盘大出血、地中海贫血产后出血各1例;胎儿生长受限(FGR)2例;产褥感染2例;鼻窦炎1例;习惯性流产1例;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例;围生期心脏病1例;异位妊娠腹腔镜术后1例;巨大儿1例;妊娠剧吐1例。既往血栓病史及家族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DVT)5例,脑梗死史2例,4例有静脉血栓家族史。
1. 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皆出现头痛, 16例恶心呕吐,意识障碍11例,视乳头水肿8例;脑膜刺激症7例;偏瘫、失语、抽搐5例,呈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状态;精神症状8例。
1. 3 实验室检查 本组患者中,21例做了腰穿脑脊液检查,初压均> 200mmH2O (1mmH2O = 0. 0098kPa) ,其中11例> 300mmH2O ;9例脑脊液查见红细胞; 8例脑脊液白细胞增高, > 500 ×106/ L;10 例细胞学检查正常;12例蛋白增高。 26例皆做了凝血机制检查,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降低12例;纤维蛋白原增高14例。血三酰甘油明显升高8例。23例D-二聚体>500μg/L,11例抗凝血酶-Ⅲ活性<70%(近4年的数据)。
1. 4 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中,全部经头部C T 扫描,20例异常:11例上矢状窦增宽内呈高密度影,5例合并左额叶出血呈高密度影,4例合并双侧额顶叶梗死呈低密度影,C T 检出阳性率76.9 %,11例增强扫描,9例显示“空三角征”;22例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21例可见病灶部位静脉窦显影不良,检出阳性比率95.5%。MRI病灶分布为:上矢状窦12例占46.2%,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均为OHSS)各4例,分别占15.4%;直窦2例占7.7%;其中上矢状窦并横窦1例,颈内静脉并横窦1例,各占3.9%。误诊15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 例, 良性颅高压4例,脑血管畸形、脑膜脑炎、偏头痛各3 例。
1.5 治疗 本组确诊患者首先予抗凝治疗,应用肝素[3]静滴,同时辅以华法林口服,肝素维持用药1周左右,逐渐减量至停药,依凝血酶时间及活动度调节药量。溶栓药物应用尿激酶,或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输入。抗颅高压治疗应用高渗脱水剂等。若抗凝疗效不明显,需进行多种途径联合的血管内治疗[4,7]。包括静脉窦内接触溶栓、机械性破栓、经动脉溶栓、静脉窦内支架置入等[2]。本组10例进行了血管内治疗,2例行分流术治疗,1例采取视神经鞘开窗减压术。
1. 6 结果及预后 本组26 例中痊愈11 例;显效5 例;好转8 例;死亡3 例。后遗症:单下肢轻瘫5例、癫痫2例、智障1例。孕早期7例均经抗凝等治疗后5例人流或引产,余妊娠期患者孕期经过顺利,其中足月低体重儿3例,无畸形儿及窒息儿。本组均使用抗凝治疗未发现出血并发症,16例抗凝治疗效果佳,10例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给予联合血管内治疗,疗效显着,另2例病程较长、血栓已机化,后行分流术治疗,术后颅高压症状缓解明显。1例视力急剧下降经视神经鞘开窗减压术后视力恢复达0.5以上。
2、 讨 论
2.1 孕产妇CVST的病理基础及高危因素 Rudolf Virchow 确定了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1) 血流缓慢:剖宫产术麻醉及术后制动、长期卧床等所致。本组剖宫产57.1%,产钳助产21.4%,长期卧床占53.8%;(2) 高凝状态:围生期失血、妊娠剧吐、辅助生育技术致OHSS,致孕产妇血液浓缩,体内激素水平剧烈变化,输库存血细胞碎片较多等致血液粘滞度升高。本组高脂饮食、子G前期重度、OHSS、妊娠剧吐、产时产后大出血输血均使发病率增加;(3) 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及分娩损伤、感染等致血管内皮损伤。本组创伤占69.2%,产褥感染占14.3%;脑静脉窦解剖因素: 窦内横穿小梁、盆腔静脉、椎静脉与颅内静脉互通,脊柱周围静脉从无静脉瓣等,均促成CVST发生。本资料提示的CVST高危因素主要有:剖宫产术,长期卧床,高脂饮食,子G前期重度,IVF-ET术后及OHSS,前置胎盘,产后出血输血,高龄初产、妊娠剧吐,心脏病,FGR,习惯性流产,SLE,PCOS,产褥感染,鼻窦炎,口服避孕药史,血塞病史及家族史等。
2.2 孕产妇CVST的临床表现 多呈急性或亚急性,头痛常为首发症状,本组患者皆出现头痛,如合并深部大脑大静脉血栓,可累及间脑及基底节,出现昏迷、去大脑强直、高热等[5 ],本组死亡3 例:1 例入院时伴意识障碍,幕上脑室重度扩张积水行脑室分流术后,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入院时重昏迷分别于抢救20、30分钟无效死亡。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及视力模糊等,本组视乳头水肿8 例;神经损伤表现为偏瘫、癫痫等,2 例癫痫后遗症。病灶分布:以上矢状窦区多见,而颈内静脉区4例均为OHSS患者,可能与先天性遗传因素合并获得性高危因素有关,有待于是进一步研究。
2.3 孕产妇CVST的诊断 影象学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首选CT,可排除动脉性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占位病变。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实质内病变和受累静脉窦流空信号的消失,MRV能够直接显示CVST的范围及程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 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诊断的“金标准”,且可以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本组病例全部经头部C T 扫描,检出率为20/26(76.9 %),22例MRI检查,检出率13/14(95.5%)。CVST 临床主要表现为由高颅压所致的非特异性头痛,早期易误诊。本组患者确诊前有15例发生误诊,误诊率高达57.7%。故对不明原因的头痛、抽搐病例,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尽早确诊。
2. 4 孕产妇CVST的治疗 以首选抗凝的综合治疗为原则
2. 4. 1 抗凝治疗:首选抗凝,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及可能并发肺栓塞。1998 年,Nagaraja 等指出:肝素不通过胎盘,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期间INR应维持在2.5-3.5之间 [6,10]。另有研究发现[ 8] , 即使在CVST 出现出血性梗死后应用肝素治疗,也不会加重出血或导致新的出血。华法林是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可通过胎盘,但母乳中分泌量少。在妊娠6~12周使用,可致胎儿骨骼、神经系统等发育异常,孕早期慎用。本组孕早期7例均华法林抗凝等治疗,未发现合并出血。人流或引产5例,余2例孕产期经过顺利,无畸形儿发现,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及研究。
2.4.2 溶栓、介入治疗 1971年Vines等最早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CVST,随着介入学的发展,经皮股静脉穿刺溶栓等溶栓治疗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等血管内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组10例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给予联合血管内治疗,疗效显着,另2例患者因病程相对较长,血管内治疗疗效欠佳,后行分流术治疗,术后颅高压症状缓解明显。对于病程较长、血栓已机化的患者,分流术较为理想。1例视力急剧下降患者采取视神经鞘开窗减压术后视力恢复达0.5以上。
2.4.3 其它治疗:对于局限性血栓,慎重切开取栓;对于颅内压增高者可选择性应用类固醇激素、脱水剂等,如急性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时,须急诊行脑室引流术等。3 例入院时肢体抽搐伴重度昏迷,2例急诊行脑室引流术,1例术后3天死亡,1例并发癫痫。
2.5 预防 CVST患者预后主要与发病状况(意识、神志伴发脑出血等)、及时诊治等有关,约13 %~20 %的CVST 会导致死亡或严重残疾[ 9,11 ]。预防上加强孕产妇管理,妊娠期及产褥期忌高脂饮食及长期卧床,尽量避免长途跋涉及经济舱,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医源性高危人群产生:规范剖宫产术及促排卵治疗等指征;高度警惕静脉血栓史、家族史及不良孕产史患者;高危患者适时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器械性预防措施防CVST; 对不明原因的头痛、抽搐病例,尽早影象学检查确诊,积极治疗,最大限度防止CVST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