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一次足三里等于补一只老母鸡。”这句话的意思是,常艾灸足三里,其效果相当进补一只老母鸡。可见,艾灸也是冬季进补好手。
冬日艾灸,当以扶阳为重,常灸大椎、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可达到培元固本、驱寒邪、暖身体的效用。特别对于身体较虚弱畏寒的老年人,艾灸更为适宜。
冬天怕冷,皆因阳虚
一到冬天,很多人会手脚冰凉,躲进被子怎么捂也捂不暖,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虽能捂热,但感觉到的不过是体表的热,身体内部却好久都没暖和起来。
这就是中医讲的‘阳虚则寒’。大部分女性、年纪较大的人,平素都比较怕冷,一到冬天,里寒、外寒相加,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就会感觉手脚冰凉。
所以,入冬后,就要补、要温阳,让身体适应冬天,温暖过冬。而艾灸能去寒湿,不失为冬日养生保健的最佳选择。
艾灸八穴,温阳散寒
推荐以下8个冬日驱寒保健穴,“可一天一灸,睡前灸更好”。
灸大椎 任脉是阴经之海,督脉是阳经之海。督脉是管阳气的,可以补阳。而大椎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大椎穴是六阳经和督脉的交汇穴,所以它的温阳作用更明显。每天艾灸一次,可补虚温寒、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取穴:将颈部稍向前倾,在颈部与背部交界处,可触摸到一凸起的最高点,此处为第七颈椎,其下方的凹陷处,即为大椎穴(见图1)。
灸命门、腰阳关 老年人大多有前列腺肥大、夜尿多、虚寒怕冷、腰酸虚冷等症,更适合艾灸这两个穴位,可温阳散寒,偏向补肾阳。
取穴:站立,双手伸到腰背后,拇指朝前,四指朝后,中指指腹所在处即为命门穴(见图2)。人体髋骨两侧最上方的部位,叫髂嵴。两髂嵴在背部连线的中点下方的凹陷处,即为腰阳关穴(见图3)。
取穴:位于头顶,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汇处,即为百会穴(见图4)。
灸关元、气海 艾灸关元、气海穴,有大补元气、补脾补肾、温阳散寒的作用。除了老年人、手脚冰凉的人,一些元气虚弱、脾虚、肾虚的人更适合艾灸这两个穴位。
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腹部,食指上边缘紧靠肚脐,小指下边缘与腹中线交汇处,即为关元穴(见图5)。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食指横放于肚脐下缘,与之相对的中指下缘即为气海穴(见图6)。
灸足三里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是说欲身体健康,需常灸足三里。足三里灸又称长寿灸。日本人常用灸足三里穴来养生保健。常灸足三里,有补益脾胃、调养气血、扶正培元、驱邪防病、延年益寿之功效。
取穴:膝盖下方有两个凹陷处,内侧为内膝眼,外侧为外膝眼。四指并拢,食指上边缘紧靠外膝眼,小指下边缘与小腿胫骨前脊交汇处,即为足三里穴(见图7)。
灸涌泉 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经常艾灸涌泉穴,有温养阳气、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强筋健骨的作用。
取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见图8)。
“这几个穴位都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各有偏重。大椎偏向于温阳通络;腰阳关、命门偏向于补肾壮阳;气海、关元,偏向于大补元气,补脾脏、补肾脏。”庄礼兴教授如是说。他建议,这些穴位可以一天灸一次,每次灸一个或一组(2~3个)穴位,每次灸30分钟。自己在家里灸,适合使用艾条悬灸,具体灸法如下:将艾条点燃后,自己(或家人)手持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3厘米处施灸。也可借助工具施灸,如使用艾灸盒、艾灸罐,艾灸罐要用毛巾包好后置于穴位施灸。热度以自己耐受为度,不要烫伤。
艾灸,除了养生保健,还可用于治病。庄礼兴教授举例说,如肠胃不好、消化功能不好、有慢性胃脘痛,可灸中脘穴、足三里穴、关元穴;老年性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怕冷,可灸百会穴、关元穴、气海穴;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可灸大椎穴;肾虚、尿多,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功能障碍,可灸命门穴、关元穴、肾俞穴。他特别提醒,如想用艾灸治病,还是需请中医师辨证取穴,切不可自己随意施灸。
“艾”叮嘱:
艾灸前后都喝一杯高于体温、有点烫嘴的温开水。艾灸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脸。
冬天在家艾灸,需做好通风,同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建议去洗手间艾灸,那里有排风。或用单独一间小房来做艾灸,房间里不要放置过多杂物,如打算长期坚持艾灸,最好安装有排风扇,能把艾烟排出去。
艾绒易燃,一碰火星又会重新燃起,特别要小心防火,艾灸后要彻底灭掉火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