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预警,时刻准备着
中风是有先兆的,临床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其是一个短暂性的发作,若我们及时发现与就医,很可能就把中风“扼杀于萌芽状态”,也就减少了发生偏瘫,甚至死亡等危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发作性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过性的昏厥、半身麻木、视力模糊等不适时,持续3~5分钟或十几分钟后,自行缓解,我们俗称之“小中风”。而且,这些症状会反复发作,而每次发作的症状又基本相似。这被看作中风的预警信号,此时的大脑已经告急。因而,无论病人、家人或朋友,也应该同时进入“紧急状态”。
可惜,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太懂,以为只是“热着了、累着了或没睡好”等原因所致。像手麻,可以是中风先兆之一,但往往被人忽视或想到神经炎、颈椎病,局部神经卡压症(肘、腕管综合症)等病,而忘了脑部的情况。
连接:
让自己多留个神儿
①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口水。
②突然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讲话。
③短暂性视力障碍,一过性黑朦。
④突然眩晕,站立不能,或晕厥,数秒至数分钟后好转。
⑤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症状逐渐加重呈持续性或伴恶心、呕吐。
以上症状一般只持续半小时左右即好转,易被忽视。凡出现以上征兆之一者,都应及早就医检查。
“小中风”没有后遗症
虽然,“小中风”不会造成后遗症,但一旦出现,就足以说明脑血管的病损程度已达到危险的边缘,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然出现短暂、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而出现相关症状。
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如果经常出现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肢体麻木、舌头发胀等症状,且平时又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时,那就更应多加注意,保持高度警惕,可以说“时刻准备着”,以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连接:
中风,老是不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其发生中风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一次发作后1个月内发生中风概率为8%,1年内发生中风概率约为12%,较一般人群高出13~16倍;而且,发作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发生中风概率就越高。总体上,对于未经治疗的病人,约1/3发展为中风,1/3可反复发作,1/3可自行缓解。
简单饮水,减少中风
在生活中,缺水是发生中风的重要诱因。道理很简单,缺水,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黏稠)就容易形成血栓,继而发生中风。
研究曾发现,人们习惯口渴后才饮水;但人到中年后,口渴的感觉会随年龄增加而越来越不明显。老年人口渴中枢对缺水的反应不够灵敏,即使在明显缺水时,身体“口渴的诉求”也不强烈,不觉口渴也不主动饮水,结果缺水愈加明显。
因此,中年人应强化随时饮水补充的概念,老年人和中风高危人群则要养成“不渴也适量饮水”的习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的饮水量以尿量保持在1000毫升以上为宜,这样可减少中风病发生的概率。(编辑:程立峰)
连接:
预防之生活小点滴
*高血压病越久,血管硬化越明显,极易发生中风。平时应经常检测血压,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也可诱发中风。因此,防治原发疾病至关重要。
*调畅情志,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可通过听轻音乐,与年青人交谈来分散注意力。
*不要看紧张、恐怖的影视。遇事不可发怒,注意劳逸结合。
*早晨空腹外出时应先吃些食物,以防出现低血糖及脑血栓形成。
*天气变化明显,特别是突然变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应多加衣服保暖。
*戒烟忌酒,因吸烟酗酒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及血脂,极易诱发中风。
*保持大便通畅,不宜在大便时过度用力,以免发生脑溢血。
*饮食调摄宜清淡,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及水产品。要摄入足够的食物纤维及润肠食物,禁食肥肉及动物内脏,不可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少吃精制糖、蜂蜜、水果糖、糕点等;食盐量限制在每天4克以内。
*体育锻炼可选择打太极拳、散步、气功等项目;不可整日卧床,卧床久也会使血流减慢而产生缺血性中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