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的提出
近年来用火针治疗靠近体表的肿瘤,往往治疗1-4天后肿物开始缩小,如张姓患者,年老体衰,右股骨中段上皮样血管肉瘤,放化疗不敏感,经火针治疗肿物迅速减小,而且即使输血肿物也不见增大(输血可促进肿瘤疯长),之后治疗2例卵巢癌腹壁转移巨大肿物,数次治疗后腹壁肿物明显缩小,出乎意料。于是我开始思啄为何皮下肿物经火针治疗后效果如此的好。回想少年时手上经常扎上刺,刺很深无法拨出时,数日后扎刺的地方出现红肿然后把刺顶出之后红肿消失,读医后才知道这是异物进入体内,巨噬细胞会迅速聚在异物周围吞噬消灭异物。中医针刺局部穴位,部分患者也会引起针刺部位色红,也会引起针自皮下向皮外游离,中医针刺也是异物,会调动提高局部免疫功能。由此可见针灸抑制消灭肿瘤原来是极大地调动了肿瘤区域免疫功能。肿瘤本身会导致肿瘤区域免疫功能低下,无法监视抑制肿瘤的存在和生长,故而肿瘤不断生长和转移。而目前的生物免疫治疗是针对全身的免疫功能,在1995年读博士时记的书中写道免疫药物只对肿瘤细胞数少于1×10-6时才有效,1×10-6是什么概念?大小是1厘米的1/100,这么小的肿瘤免疫治疗才会有效,临床上到底有多少这种情况呢?这种情况很少!大家没有认识到肿瘤免疫功能对肿瘤治疗作用,这也就是目前没人研究肿瘤免疫靶向治疗的可能原因。通过火针治疗可迅速极大地提高肿瘤局部免疫功能(火针所过之处会有小结节,此为经气所聚的表现),抑制消灭肿瘤不能不是幸事,而且是极大的幸事,这让我们重新认识免疫对治疗肿瘤的重要意义。目前谈及的针灸抑瘤也是与免疫功能密不可分的。
问题又来了,位于体表部位肿瘤可以火针治疗,那位于胸腔内、颅内肿瘤如何治疗呢?毛泽东时代有一句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中医治病要有思维才能有新知,我们要大胆用中医思维去思考,去实践。恩师李士懋教授常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要用中医思维去悟。我的一位肾盂积水患者的针刺治疗给我提供了思路。这是一位卵巢癌腹腔广泛转移患者,可谓是腹盆腔瘤体“硕果累累”,腹盆腔基本上全被瘤子占领了,瘤子压迫双侧输尿管导致双侧肾盂积水,小便每天只有100多毫升,急请泌尿外科会诊,泌尿外科医生认为已经无法植入支架治疗,西医没办法我们就只能自救,我让学生试试在肾脏体表对应部位围刺,当天患者小便就有800多毫升,而且直到去世患者小便一直在800-1000毫升左右。看来即使扎不到肿瘤四周,扎肿瘤体表对应部位也能治疗肿瘤。由此可以推测肿物对应的胸背部位针刺埋线或火针、围刺、刺血拔罐以及外用药物可以治疗胸腔肿瘤。这应该是中医的微创治疗,中医的微创治疗不是作用在肿瘤的中心,而是作用在肿瘤四周。
以上谈的只是局部治疗,要是肿瘤已经转移其它部位,这局部治疗对转移灶应该是没效的,而且有人会提出这局部治疗如何防范在局部治疗的同时出现或促进远端转移,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在《黄金昶中医肿瘤辨治十讲》《黄金昶肿瘤专科20年心得》中反复谈到肿瘤转移有它的规律和先兆,肿瘤虽然表现为局部病变但与其所在脏腑经络正气不足有密切关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且肿瘤的转移也与脏与腑的特点和五脏六腑之间关系有关,所以预防肿瘤转移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加以防范,一是调理所患藏与腑的经络结节、或病灶所在经络结节,调通所在脏腑的经络结节可迅速恢复脏腑功能“扶正以祛邪”,而且疏通了邪气外流的通路(经络结节)可以防邪外出。其二是快速扶正以迅速恢复正虚部位的抗邪功能。
刺血拔罐或火针、小针刀调理脏腑经络的结节很容易,但要快速扶正以迅速恢复正虚部位的抗邪功能就较难了,为何?因为肿瘤患者虚实夹杂,实非一地之实,虚也非一地之虚,而且肿瘤之实也多因正虚。探清各脏腑经络虚实非常人所能识别的,但必须认识到脏腑经络之间是密切联系的,脏腑经络之间自己的调节修复功能是强大的,那么可以通过方法可以恢复脏腑经络功能呢?我认为是太极六合针法可以调出神阙之元气发配所在脏腑,简单易行疗效比较显著。
同时配合艾灸中脘、神阙、关元补充患者先天与后天,快速恢复元气。
最后如能根据所在脏腑经络病变练习五禽戏,可恢复脏腑经络功能,协助祛邪抗癌。
2、具体步骤(以肺癌为例)
(1)查色诊脉,查脏腑经络虚实;
(2)先太极六合针法调补所在脏腑之虚、泻脏腑之实;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观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难经》“十二原又取决于三焦,故只取三焦原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肺癌多与肺肾不足、痰湿内蕴有关,故取太渊、太溪补肾润肺;丘墟升清;太冲舒肝泻肺;阳池疏通三焦,火易清湿易去。
《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N”。可以针刺肘间相关穴位以泻肺中邪气。
(5)肺腧、心腧、膈腧等刺血拔罐补阳调肺活血;
《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通过调整背腧穴来迅速调整脏腑功能以驱邪气。
(6)云门、中府、期门、章门、京门、膻中、日月、痰喘穴局部治疗补肺化痰通络;
其中中府、期门、章门、京门、膻中诸穴皆在胸壁,是肺、肝、脾、肾、心之募穴,募即募集之意,将五脏之气汇入肺内,或补、或调,使肺的功能恢复正常,邪气得以外泄。
肺癌患者常在背部俞穴、肩胛骨部位、巨阙穴附近见到结节、条索状物,此时可用小针刀、刺血拔罐消除这些非正常组织,往往这些非正常组织消失,症状会有明显缓解、消失。
(8)病灶体表部位埋线、敷药。
a、围刺:肿物或肿物体表对应部位,用火针、毫针围刺;最后埋线围刺。
b、药物外敷:小金丸、金龙胶囊或辨证抗肿瘤中药局部外敷、注射。
(9)注意给邪以出路
b、针刺以通利二便、发汗。
(10)全程中药、五禽戏调理,以扶正祛邪、通畅脏腑经络元气运行。
(11)以脐、中脘、天枢、关元、石门,或火针、或艾灸治疗,健脾和胃祛湿、调补元气。
(12)治疗过程中,重视与患者交谈,尽可能帮助患者祛除心结与杂念,讲解治疗过程,增强治疗信心。
3、治疗内涵
在我国,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应用针灸治疗类似肿瘤的记载,如《灵枢-九针论》中即有“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蔫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在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中,也记述了用针灸方法治疗某些类似肿瘤的病证,如“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即刺上脘穴),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即刺下脘穴)”。书中所述的病证,具有肿瘤闭结不通的特点,这与食管和贲门部肿瘤有极相类似的临床特征。在《针灸大成》一书中还有几个用针灸治愈类似肿瘤病证的医案。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应用针灸与药物治疗肿瘤各具特色。药物可“消坚磨石”,但“坚顽之积聚”,在“肠胃之处。募原之间,非药物所能猝及”。因此,清朝张振鉴提出“宜薄贴以攻其外,针法以攻其内,艾灸以消散固结,佐其所不逮也。”
针灸治疗肿瘤绝不是几个并发症和疼痛、全身免疫问题,也绝不是“肠胃之处。募原之间,非药物所能猝及”的肿瘤才选用针灸治疗,针灸抑制肿瘤的速度远比中药要快。而且如治疗在体表或皮下肿瘤速度也比化疗或放疗迅捷。针灸治疗肿瘤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挖掘、发扬光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