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病的基本概念】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产生颈肩部疼痛,或伴有头痛、肢体麻痹等症状的病变称为颈椎病。头颅通过颈部与躯体相连,颈项部要承担较大的活动并支持头部重量,保持头部平衡,所以容易发生劳损,并伴随年龄的增加,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上述症状。其中尤其以第五、六颈椎和第六、七颈椎为多见。
二、【病因病理】
(一) 病理:
正常的颈部脊柱是保持其内力和外力的平衡。内力是指颈部脊 是指颈项部相对抗肌群的力学关系。当各种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使颈脊柱内力和外力的平衡失调,颈椎因力学代偿而发生增生,出现退行性改变从而产生症状,发生本病。
(二) 病因
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1、外因--- 各种急、慢性外伤可造成椎间盘、韧带、后关节囊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使脊柱稳定性下降,促使颈椎发生代偿性增生,增生物如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血管,从而为生症状。
2、内因
椎间盘退变是本病普遍的内因。椎间盘退变从软骨板开始:软骨板逐渐骨化,通透性逐渐降低,从而造成髓核逐渐脱水,以致纤维化。随之椎间盘厚度减小,椎间隙变窄,脊柱的稳定性下降,从而使后关节囊松驰,关节腔变小,关节面易发生磨损而导致增生;同时,钩椎关节面也因间隙变窄而易发生磨损,从而促进了增生的产生;由于前、后纵韧带的松驰,使椎体稳定性下降,又促使椎体代偿性增生;因椎间盘厚度下降,椎间孔上下径变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压迫神经、血管而产生症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郑湘宏
三、【颈椎病的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颈椎因退行性变而产生的症状,有两种情况,一是增生直接压迫神经、血管;二是增生间接压迫神经、血管。后一类占颈椎病的绝大部份。其临床主要分为四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
(一)神经根型
颈项疼痛,向枕部或肩部及上肢放射,伴有麻木感,并可出现枕部或上肢皮肤感觉障碍、肌力减弱等症状。
(二)椎动脉型
颈项疼痛,向枕部或肩部及上肢放射,伴有麻木感,并有脑部缺血症状即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头部位置改变时症状好转或加重。或出现反射性血管痉挛引起的头痛、头晕症状;脊髓束症状即肢体突然麻木,持物落地,或因自体感觉障碍而猝倒,猝倒之时并不一定伴随有意识障碍。
(三)脊髓型
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较轻,甚至没有,主要出现脊髓受压的症状。并有单侧及双侧受压不同,单侧受压主要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出现病理反射。严重者出现髌阵挛或踝阵挛,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双则受压时早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晚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
(四)交感神经型
表现为眼部症状: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眼窝部胀痛,流泪,视野内冒金星;头部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或头晕,枕部痛或颈后痛,头部位置改变与症状无明显关系;心脏症状:心跳加速或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周围血管症状:血管痉挛,肢体发凉,局部肤温下降,或者血管扩张,指端发红、发热、疼痛或痛觉过敏;出汗障碍:局部肢体或半侧肢体多汗或少汗。
四、【临床诊断】
(一)神经根型 出现神经根型症状及以下体征 1、颈部肌肉紧张,生理前凸减小。2、压痛:在病变节段刺突旁及神经分布区有压痛。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4、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5、感觉改变:神经根受刺激较轻,时间较短者,在体表分布区出现感觉过敏;神经根受压较重或时间较久者,感觉减退。6、X线与临床表现一致。
(二)椎动脉型 出现椎动脉型临床表现及以下体征 1、当头部转动到某一方们时,即可出现症状,改变方位,症状即缓解;2、X线片正位可见钩椎关节侧方有骨质增生,斜位可见椎间孔变小。3、特殊检查:椎动脉造影或经颅血管多普勒。
(三)脊髓型 出现脊髓型症状及以下体征 1、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2、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跟腱腱反射亢进;3、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4、病理反射出现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阳性;5、特殊检查 脊髓造影或蛛网膜下腔造影
(四)交感神经型 出现交感神经型症状而无特殊体征
五、《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主要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及推拿按摩、针灸治疗。
(一) 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形成主要由于椎颈的退行性变而导致,而退变发生在颈部软组织及颈椎骨,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肾主骨”,所以颈椎病发生是因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而致。中药治疗则采用补肝益肾、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方法治疗。方用葛根桑枝汤:葛根30 桑枝15 防风15 川芎10 党参15 白芍30 白术15 桑寄生30 乌蛇15 全虫10 灵仙15 甘草10
1、神经根型加五灵脂10 归尾10 宽筋藤30 元胡10
2、椎动脉型加天麻10 当归10 羌活15
3、脊髓型加地龙15 补骨脂15 杞子15
4、交感神经型加柴胡10 法夏10 生姜10
5、随中医辨证加减:风阳上扰,出现头晕目眩,舌红苔薄黄脉弦者加天麻10 珍珠母30 龟板30;肾阴不足,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枸杞子15 山芋肉15;气血两亏,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加黄芪15党参15 白术15;风寒湿痹,头颈困倦,舌淡苔白腻脉滑者加桂枝10 川朴10 苡仁20;湿热灼痛,烦忧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加丝瓜络20 银花藤15 姜黄10。
(二)推拿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
治疗方法:
1、舒筋通络 病人坐位,用轻柔的滚、按、拿、一指禅推等手法在颈椎两侧及肩部治疗,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从而加强局部气血运行,促进水肿吸收,为下一步手法治疗创造条件;同时,可减轻因肌肉紧张而造成的对颈椎的牵拉力。
2、拉宽椎间隙 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颈椎牵引,使颈椎间隙增宽,以扩大椎间孔;同时,为纠正颈脊柱力学平衡创造条件。本法主要用于神经根型。
3、理伤整复
(1)病人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医生一手用拇指按住患椎棘突,一手用肘部托住病人颏部,向前上方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头部,此时往往可听到整复的弹响声。
(2)病人仰卧,肩后用枕垫高,医生立于床头,右手紧托病人枕部,左手托住颏部,将病人头部自枕部拉起,使颈与水平面呈45°角,牵引持续1--2分钟。然后轻轻将头向左右旋转误前后摆动。此时往往可听到整复时弹响声。
活血化瘀 用轻柔的一指弹推或按、揉颈椎两侧,上下往返治疗。再用直擦法治疗颈椎两侧,以透热为度。可配合颈部热敷。
(三)针灸治疗
1、毫针治疗 取穴:相应病变颈椎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井、外关。方法:用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三棱针 取穴:大椎、 肩外俞、风门。方法:每次选用1--2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对准穴位,用三棱针迅速刺入约半分至1 分,随即迅速退出,以出血为度。然后拔罐,去罐后头部作旋转运动。每3--5天1 次,一般治疗3 次最好不要超过10次。
3、水针 取穴: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方法:每次选2穴,局部皮肤消毒,用快速进针法,进针后缓缓准确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无血,可推入药液(当归2ml丹参2ml)每穴注射1-1.5ml。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为3--5天。
4、电针 取穴:林椎、风池、颈部夹脊穴、肩中俞、大杼、天宗。方法:每次选2---4穴,常规消毒后,先将毫针用速剌法刺入穴位,达到要求的感应(即得气),再把电针的两根输出线分别接在已刺入的两根针体上。开启电源开关,调节电流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以脉冲电流刺激20分钟。
5、温和灸 取穴:主穴:病变部位夹脊穴、大椎、曲池、足三里、绝骨。配穴:身柱、肾俞、环跳、阳陵泉、肩井、天宗、阳池、中渚。方法:每次选4--6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先靠近皮肤,以后慢慢提高,直到病人感到舒服时固定在这一位置(一般距皮肤半寸),连续熏5--10分钟,至局发红为止。每日灸治1--2次,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为3--5天。
六、【颈椎病的预防】:
1、颈椎病的形成多由于头部处于长时间低头位置,造成颈部劳损的一个长期慢性过程,所以在预防颈椎病时应注意使颈部得到适当的休息,避免头部长期处于同一个位置。
2、注意睡眠的姿势:枕头不宜太高或太低,太高会改变颈椎前凸的生理弯曲,使前凸生理弯曲变直;太低会使颈部处于一个过度后伸的姿势,造成颈生理弯曲增大;这样都会造成颈肌劳损及颈椎骨的退行性变。
3、注意避免风寒:睡前一定要保持头发干爽,不要睡前洗头;睡时避免颈部受凉;注意避免空调环境中冷风直接吹袭颈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