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治疗,治疗是一个渐进的深入展开的过程,医师应当尽量全面深入地了解病人,过早诊断会限制医师的视角。一旦作出某种诊断,我们倾向于选择性忽略病人不符合诊断的方面,相应地过度注意那些可能会证实我们最初诊断的特征。
精神疾病的诊断有可能给病人造成一种不平等的感觉,这样一方面会影响病人自由安全的表达和交流,另一方面会影响医师与病人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这两方面都会防碍患者的康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人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巨大潜力,精神疾病患者也不例外,只有深层次的理解、接纳和尊重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真诚的、平等的、安全的自由交流环境,才能激发和展现患者的潜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Irvin Yalom教授指出,诊断还可以作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过程。病人可能通过暗示和自我暗示而表达相应的症状,医师把病人看作“边缘型”或者是“歇斯底里型”患者,并与他(或她)建立关系,可能会促进和推动病人表现出这些疾病相应的特征。实际上,对于因为医生的治疗而影响病人临床表征形成的这个问题,已经早就受到临床心理学家们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也要记住,我们目前的诊断标准,无论是美国的DSM-4,国际ICD-10,还是我们中国CCMD-3,都还不够完善,几乎每几年就要重新修订一次,有不少类目的诊断信度还很低,正确的诊断还需要医生过硬的临床技术。
精神疾病一旦诊断,就可能需要接受长期的,甚至终生的治疗,诊断可能对病人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因此,除非症状已非常明确,不要轻易给病人下精神疾病的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