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遗传性大肠癌?
大约75%的大肠癌患者没有相应的癌症家族史,并且他们的年纪较大(65岁以上),这类大肠癌的发生大多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被称为散发型的大肠癌。其余25%的大肠癌患者大多有相应的家族史,更有5%-10%的患者肠癌发生与遗传有关,这类大肠癌被称为遗传性大肠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丁培荣
遗传性大肠癌主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占1%),Lynch综合征(林奇综合征)(占3-5%)、以及其它一些类型。
FAP:多在15岁前后出现息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以位于5q21位点的APC基因胚系突变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严重者从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
患者在出生时并无结、直肠息肉。多数在15岁前后出现息肉,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发生癌变年龄比普通的结肠直肠癌早。若未予治疗,几乎每一病例都将发生大肠癌,并且很多患者会出现胃息肉和十二指肠息肉、硬纤维瘤、甲状腺和脑部肿瘤、骨瘤、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多生牙和皮样囊肿。
为什么要关注遗传性结直肠癌?
对患者本人而言,遗传性肠癌患者发生多原发结直肠癌(其他位置的肠癌)及多原发肠外癌(如子宫内膜癌、泌尿生殖系肿瘤、小肠癌等)的风险显着增加,确定是否为遗传性肠癌能够指导治疗和随诊,及早发现和处理再次发生的肠癌或其他相关肿瘤,从而改善预后。
对遗传性肠癌患者的家属(一、二、三级亲属)而言,发生肠癌及遗传性肠癌相关肿瘤的风险显着高于普通人群,并且发病较年轻,进行必要的遗传筛查及肠癌相关肿瘤的筛查能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早期干预,从而改善预后。
举几个比较典型的病例:
案例一
男性74岁患者,5年前因小肠肿物在外院手术;术后一年因为腹痛,再次到该院复查,发现乙状结肠癌,再次手术时发现除乙状结肠之外横结肠也存在肿物,切除后均证实为结肠癌;第二次手术后一年,患者再发腹痛,再次复查,发现升结肠癌;第三次行手术切除;术后不到两年,患者再次因为腹痛入院,发现降结肠癌,最后把结肠全切了。患者后来到我院就诊行林奇综合征的筛查,诊断为林奇综合征。案例中的患者就是一个典型的遗传性大肠癌患者(林奇综合征),如果第一次发现肿瘤的时候能认识到这一点,做完手术密切访查或者预防性切除全结肠,就有可能避免肠癌的再次发生。
案例二
男性26岁患者,因腹痛来院就诊,肠镜发现升结肠癌,CT检查发现腹盆腔多发种植转移;追问家族史发现其母亲7年前曾患结肠癌,外院手术治愈。对该患者行林奇综合征的筛查,最后诊断为林奇综合征。但是因为腹腔已存在广泛的转移,患者失去手术机会,只能进行姑息化疗。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如果其母亲就诊的时候医生对这个遗传性肠癌有深刻的认识,并推荐家属进行定期筛查,这种悲剧完全有可能避免。
案例三
女性55岁患者,体检发现了结肠癌,追问患者的病史,6年前曾患过子宫内膜癌;有明显的家族史,其女儿有子宫内膜癌病史,侄子有结肠癌病史。我们考虑患者高度可疑为林奇综合征患者,手术后的基因检测也证实了这一点。对家属进行高危癌种的筛查,结果发现小女儿有结肠绒毛状腺瘤(癌前病变),给予肠镜下的息肉摘除,并建议1-2年复查肠镜及其他相关检查。该案例也是一个典型遗传性大肠癌,因为及时地诊断,及时地发现和治疗了亲属的癌前病变,并且为她制定了不同于其他散发性肠癌患者的复查方案。
疑惑:家里没人患肠癌或其他肿瘤,为何自己可能是遗传性肠癌?
在一个家族里,不一定每个个体都会得遗传性大肠癌,也不一定每一代都会出现得病的人。而且,每个家族里总会有第一个得病(或者第一个检查出来)的人,这个人临床上称为先证者。先证者的家里就没有肠癌或者其它相关肿瘤的病史,这位先证者的基因突变可能是从胚胎时期就已经发生,并且也会遗传给他的后代。
前面提到,林奇综合征是由于MMR基因(MLH1、MSH2、MSH6、PMS2)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突变引起的,而基因的突变又可分为遗传性突变(又称为生殖性突变或胚系突变)和获得性突变(又称为体细胞突变)。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从父母亲那里遗传得到的突变,后者是个体细胞的DNA后来才出现的突变。如果是体细胞突变(如基因的过度甲基化)导致的肠癌,那么家里人患有肠癌或者其它肿瘤的风险与普通人群相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