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适应证
肯定有益:
1、急性心肌梗塞。
2、心肌梗塞后二级预防。
3、心绞痛。
4、冠脉血管重建术(搭桥、支架、PTCA)。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缺血性脑疾病(PRIND)和卒中后二级预防。
6、透析患者动静脉分流。
应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适应证
可能有益:
1、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2、卒中后的即刻治疗。
3、心房纤颤。
4、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
5、深静脉血栓。
6、人工瓣膜替换术后预防栓子。
不同剂量阿斯匹林的不同效应
小剂量阿斯匹林(75―300mg/d)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中等剂量阿斯匹林(500mg―3g/d)具有解热镇痛效应。
大剂量阿斯匹林(超过4g/d)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
如何科学选择阿斯匹林的服药时间、服药间隔和剂型
服药时间:肠溶阿斯匹林最好能在早餐后服用,这样可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
服药间隔:在临床实践中,不建议间隔2天以上。经常服用的好处在于增加耐受性,同时减少其对前列环素的抑制。
服药剂型:为减少阿斯匹林的不良反应,应长期服用肠溶阿斯匹林。对某些急诊病例如心梗,可使用水溶阿斯匹林或将肠溶阿斯匹林含化或嚼服。
如何减少阿斯匹林治疗的不良反应
阿斯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粘膜损害,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出血,与剂量增加有关。大剂量阿斯匹林会使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加倍,但致命性出血比较少见。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存在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尤其应该小心谨慎,特别是阿斯匹林同时与其他改变血液流变学的药物合用时(如抗凝药)。降低阿斯匹林剂量并不一定减少出血的频率,但能降的出血发生的严重程度。
改善耐受性的方法包括:应用小剂量(75-150mg)阿斯匹林;最好服用肠溶剂型;清除胃幽门螺杆菌,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测定患者血小板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
在手术前需要停用阿斯匹林吗?
过去认为手术前应停药10天以上。如今,这一问题有了不同答案:有必要考虑每个个体的效益和风险。例如,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在手术时不建议停药。作小手术如前列腺切除、口腔外科或浅表皮肤手术出血的危险比不用阿斯匹林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低。即使在继续应用阿斯匹林时行冠脉搭桥术,也未发生其他并发症。临床经验表明,在手术48小时前停用阿斯匹林就足够了。
性别对阿斯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是否有影响?
总体来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文献报道阿斯匹林药代动力学的性别差异。以前的研究曾怀疑阿斯匹林对女性的保护作用不如男性,最近的一些研究未能证明这一点。
停用阿斯匹林后发生血栓的危险是否增加(停药后反跳)?
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停用阿斯匹林后发生血栓的危险会增加。如果机体在阿斯匹林抑制血栓烷合成的同时,增加血小板上血栓烷受体(这一现象称之为上调),那么停用阿斯匹林后,发生血栓的危险就会增加。研究资料表明,健康人应用阿斯匹林2周后,血小板血栓烷受体的类型和数量未发生变化。
阿斯匹林与哪些物质间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抗血小板效应?
抗凝药:同时应用可增加阿斯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因此,二者的合用仅限于有特别危险因素的患者。
ACE抑制剂:关于阿斯匹林与ACE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文献报道结果不同,因此不能得出结论。
酒精:健康人饮酒后会增加阿斯匹林抗血小板和延长出血时间的作用。
抑酸药/牛奶:同时服用抑酸药或者牛奶不影响阿斯匹林的吸收速率。
有哪些药可以代替阿斯匹林作为预防用药
除阿斯匹林外,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是目前经常使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当用阿斯匹林治疗有禁忌时,可用氯吡格雷代替。然而,治疗费用加大。
抗血栓药能否与阿斯匹林联用?
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作用机制与阿斯匹林不同,在某些疾病中联合应用可能有互补效应。上述联合用药可能会延长出血时间,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危险。
对于“治疗抵抗”应采取哪些措施?
患者如果对常规推荐的治疗方案(如应用标准剂量)没有反应就被认为是“治疗抵抗”。这里所说的“治疗抵抗”不包括因诊断错误而导致的治疗无效。此时,首先应检查患者是否有应用阿斯匹林的指征。例如,70%的颈动脉内膜狭窄的患者需要行外科手术。对于心脏血管栓塞患者,抗凝药能提供更有效的保护。如果排除了这些因素,就要考虑改变服药剂量,使剂量个体化。血小板更新速率较快的患者间歇给予大剂量(如每14天给予500mg阿斯匹林)会使结果改善。或考虑改变服药策略,如改在夜间服用。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如出血时间等)了解药物是否起效。如仍疗效不佳,可改用氯吡格雷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