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 RRP)是婴幼儿喉部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喉,其中以声带、室带和会厌为多见,也可以发生于呼吸道的其他部位,如鼻、咽、气管及支气管等,这些部位具有共同的组织学特征,即鳞状上皮与纤毛柱状上皮移行的部位。目前认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6型和11型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呼吸道乳头状瘤以高度复发性及侵犯部位的特殊性使患儿饱受反复手术的痛苦。目前,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手段,主要治疗目的在于保证呼吸道通畅,降低荷瘤量,减少疾病的传播,改善患儿音质以及延长患儿的手术间隔时间。下面主要介绍近年来一些有关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治疗的新进展。
1、RRP导致呼吸道梗阻的急症处理
对于小儿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在出现呼吸道梗阻时首选插管麻醉,在支撑喉镜下实施CO2激光手术,彻底切除瘤体后缓解呼吸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选择气管切开。此时对麻醉插管技术的要求较高,在保留患儿自主呼吸的情况下插管,麻醉管的型号可选择2.5或3.0号,动作要果断迅速,也可以选择在喉直达镜直视下插管。应用CO2激光切除肿瘤可以避免术后喉水肿,降低气管切开率。
2、联合应用喉显微切割钻和气管内窥镜治疗喉部及气管内乳头状瘤
据2004年美国一份关于治疗幼儿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的调查报告显示,53%的患儿被应用喉显微切割钻(laryngeal microdebrider)治疗,超过应用CO2激光治疗者。喉显微切割钻的原理是一种与吸引器相接的切割钻头,与喉部相适应,有一定角度和长度,操作时肿瘤组织被流化器一层层切割和磨除并同时吸除,故手术视野清晰且不易损伤正常组织。Pasquale等报道使用显微切除器和CO2激光治疗幼儿型呼吸道乳头状瘤,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前者较后者出血少,减少喉瘢痕的形成。喉显微切割钻使得术野清洁,切除范围明确,在切割吸引过程中对周围组织没有任何的牵拉、撕扯,副损伤小,而且更容易管理气道。
在我国,由于经济原因,患儿一般在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后才就诊,所以气管切开率明显高于国外病例,由于气管切开术使气管内的纤毛柱状上皮受损,在手术切口处形成医源性鳞状上皮和纤毛柱状上皮移行部;同时,气管内置入套管,套管对气管黏膜持续磨损致使该部位转为鳞状上皮和纤毛柱状上皮移行部,从而增加病毒感染致病的可能。肿瘤在气管内蔓延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既往应用气管镜和显微钳摘除气管内乳头状瘤,视野不清,操作困难,易出血,手术时间较长,往往不能彻底切除肿瘤,患儿一般在1-2个月内由于肿瘤复发而出现呼吸困难。应用喉显微切割钻在气管内窥镜直视下,视野清晰,可以在吸引肿瘤的同时彻底切除气管壁黏膜上的微小肿瘤,避免了对气管壁正常黏膜的损伤和术后瘢痕的形成,术中出血少,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由于肿瘤切除彻底,使复发的周期明显延长。
3、气管切开术后拔管时机的探讨
对于呼吸道乳头状瘤的气管切开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气管切开对于挽救患儿的生命是有积极意义的,主张早期进行气管切开,然而,气管切开是造成肿瘤向气管内蔓延的主要因素已被许多学者研究证实。此外,长期带气管套管也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影响患儿的言语功能,有脱管导致窒息的可能,并且患儿家属护理难度大,有可能因痰痂堵塞套管而引起窒息。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气管切开。对于已经有气管切开的患儿,为了防止肿瘤在气管内蔓延,要选择适宜时机及时拔除气管套管。
我们通过分析31例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气管切开患儿的临床特征,得到如下经验:①气管切开后3个月以内者,喉内有少量或较多呈簇状生长的乳头状瘤,而气管内没有或仅在气管造瘘口周围、气管套管末端有少量肿瘤,可在手术时或手术后拔除气管套管;②气管切开3个月以上者,往往气管造瘘口周围、气管套管末端及周围气管壁有较多的乳头状瘤,可于手术后观察一段时间,并缩短下次手术间隔时间,待气管内乳头状瘤较为局限时,再于手术时或手术后将气管套管拔除;③对于气管内有弥漫性肿瘤生长的患儿,尤其是肿瘤呈蔓状生长时,我们应用喉显微切割钻彻底切除瘤体,并缩短每次手术的间隔时间,全身应用免疫增强剂治疗,减缓肿瘤生长速度,使之趋于局限后选择时机拔除套管;④对于喉内没有或仅有较少肿瘤者,可于手术结束时Ⅰ期拔除气管套管,如喉内肿瘤较多,由于手术损伤喉内黏膜较多,可于术后堵管观察24h后再拔管,避免术后出现喉水肿导致呼吸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