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腔隙性脑梗塞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系指直径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
病因
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
(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临床分型
1、纯感觉型:一侧面、唇、口部或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感、热感、刺痛感、肿胀感、触觉过敏等轻度感觉障碍。
2、纯运动性软偏瘫及其变异型:一侧面、上下肢无力(轻偏瘫)。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一侧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可伴感觉障碍;
4、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中枢性面无力、构音障碍、纳吃、轻度吞咽困难手无力书写笨拙等共济失调表现;
辅助检查
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很不典型,大多缺乏特征性的定位,当病灶直径20mm时,临床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由于临床上单靠体检诊断困难,对怀疑有腔隙性梗塞者,影像学检查就显得尤为必要,CT或MRI是最佳的诊断手段。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显示明显优于CT,它可以更早地检出更小的病灶,对脑干、小脑的病灶也能很好地显示。
治疗
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原则相同,进行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因此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乃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预后
本病的预后良好,症状多于2周左右消失,功能大部分能完全恢复,少数合并症未能很好控制、梗塞灶多而大者,疗效欠佳或有再发生新梗塞之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