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是由于某一明显的生活变化或应激的生活事件引起的、以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以至明显影响社会功能的一种反应。本文根据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适应障碍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一、患病率
国外认为本病较常见,尤其在会诊―联络精神病学中,但尚无精确的统计数据。Strain-Jj等[1]曾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七所大学教学医院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服务机构中连续就诊的1039例病人进行了评估,发现有125例(12.0%)诊为适应障碍。美国Iowa的一篇报道,在收入精神病机构的2699例病人中,有5%以适应性反应(Adjustment Reaction)作为工作诊断 [2]。国内的报道较少,王家同等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23名军人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发现适应障碍占49例(40%)[3] 。
二、 病因
1,应激源(Stressor) 适应障碍必定存在应激源,引起发病的应激
源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可以是突然而来的,也可以是缓慢发生的。较常见的应激事件如下:
(1)冲突性危机:如天灾、人祸、破产、工作学习严重受挫、
被解雇、受恐吓、亲属突然死亡。
(2)消耗性危机:受歧视、长期心理压抑、迁移、失业、法律
纠纷、职业环境条件不良、长期经济困难、处于感觉剥夺的环境中。
(3)家庭或个人危机:婚变、代沟、空巢现象、健康状况恶化或疾病。
国内王长虹等[4]对64例老年期适应障碍病人的心理问题作了分析,认为老年期适应障碍病人,其社会心理应激较多的是健康问题、离退休问题及家庭因素。
2、个性特点:不同个性心理的人,对相同应激事件的反应往往不同。脆弱的个性心理特点可在轻度应激源作用下,引起较重的适应障碍;而有的人遭遇严重的应激源仅出现轻度的反应或无异常;这表明病人的个性或人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个性开朗、乐观坦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均有助于应付应激和挑战;而性格内向、冷漠、胆小怕事、意志薄弱、过分的戒心和难以沟通者,应付心理应激的能力低下。
三、发病机制
应激事件对个体的内环境有明显影响、可导致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降解加速或出现负平衡、下丘脑、蓝斑、海马皮质的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减少、尿3-甲氧基-4-羟基乙二醇增多、多巴胺活动增强.应激状态对免 功能的影响虽有争论、但严重应激可抑制免 功能.应激状态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血中皮质醇浓度增高、也可抑制免 功能.王琦等[5]对适应障碍和严重应激反应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 功能进行了测定、发现患者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IL―2活性在治疗前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四、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惶惑不知所措、害怕等;同时也可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而影响到日常活动.有报道临床症状与年龄有某些联系、在成年人抑郁症状多见、青少年以品行障碍(即攻击或敌视行为)常见、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吮拇指等形式.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
1、抑郁型 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适应障碍类型、临床表现以抑郁症状为主、但比重性抑郁为轻.病人在抑郁心境的背景上、出现无望感、哭泣、沮丧等症状.
2、焦虑型 以神经过敏、心烦、紧张不安为主要表现.这方面的报道不多.
3、混合情绪型 表现为抑郁和焦虑心境及其他情绪异常的综合症状、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来看、比重性抑郁症和焦虑症为轻.
4、品行异常型 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或对社会准则和规章的暴力行为、如逃学、破坏公物、乱开汽车、打架、不履行法律责任等。这些表现多见于青少年。
5、情绪和品行混合型 其主要症状既有情绪异常,也有上述品行表现。
6、躯体型 其主要症状为疲乏、头痛、背痛或其他不适,而这些症状又不能诊断为某种躯体疾病者。
7、工作抑制型 主要表现为在工作能力方面;如某患者原来工作能力良好,近来突然表现难以进行日常工作;表现为不能学习或阅读资料,不能写东西或不能作报告等。而患者在情绪上并无抑郁或焦虑症状,也无恐怖症状。
8,退缩型 表现为社会性退缩而不伴有抑郁或焦虑心境。
(一)适应障碍在诊断学中的地位
早期精神医学文献较少论述适应障碍.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简称ICD―9)称之为适应反应(Adjustment Reaction)。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简称ICD―10)把它归入神经症,并与“严重应激反应”列为一个项目[6]。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简称DSM--Ⅲ-R)把它单独列为适应障碍(AD)[7],但与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同属一个总代码(309。),它还包括悲伤反应(Grief Reaction)、异常离别焦虑(Abnormal Separation Anxiety)、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等。在我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首次见于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简称CCMD-Ⅱ)中,归于“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与心因性精神障碍”一大类[8],基本上接近ICD-10草案的分类法。
(二)诊断标准
1、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Ⅱ)(1989)的适应障碍诊断标准[8]
(1)有可以辨认的生活事件特别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作为诱因,且精神障碍开始于生活事件后三个月之内。
(2)有理由推断生活事件与病人的人格起着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理由是很多人都能顺利地处理这类生活事件而无任何异常,而且有证据表明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3) 以情绪障碍为主要症状,如烦恼、不安、抑郁、惶惑不知
所措、胆小害怕等,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4)精神障碍明显影响社会功能。
(5)精神障碍持续至少一周至六个月。
2、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CCMD-Ⅱ-R)的适应障碍诊断标准[9]
基本同CCMD-Ⅱ的诊断标准,此处从略。
3、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1989)的适应障碍诊断标准[6]
(1)症状的形式、内容、严重度;
(2)既往病史和人格特征;
(3)应激性事件、处境或生活危机。
必须清楚地确定上述第三个因素的存在,并应用强有力的证据(尽管可能带有推测性)表明,如果没有应激就不会出现障碍。如果应激源较弱,或者不能证实时间上的联系(不到3个月),则应根据呈现的特征在它处归类。
如果满足适应障碍的标准,还可用第五位编码标明临床形式或突出特征:
(1)短暂抑郁反应:轻度抑郁不超过一个月。
(2)长期的抑郁反应:轻度抑郁状态,发生于处在长期的应激性情境中,但持续时间不超过两年。
(3) 混合性焦虑和抑郁反应:焦虑、抑郁均明显,但未达到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或混合性焦虑障碍中所标明的程度。
(4) 以其它情绪紊乱为主,症状表现涉及几种类型,如焦虑、抑郁、烦恼、紧张、愤怒。但他们的突出程度还不足以诊断为更为特异的抑郁或焦虑障碍。在儿童,同时存在尿床、吸吮手指等退行性行为的反应,也采用这一类别。
(5)以品行障碍为主。
(6)情绪和品行障碍。
(7)以其他特定症状为主。
4,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Ⅲ--R)(美国,1987)的适应障碍诊断标准[7]
(1)是对一种或多种可以辩明的心理社会紧张刺激的反应,而且发生在受到刺激后的三个月之内。
(2)明确存在下述适应不良反应的一条:
① 职业(包括学习)功能、一般社交活动或人际关系的损害。
② 症状超出了对该刺激的正常和应有反应范围。
(3)障碍不单纯是对刺激过度反应方式的一个例子,或者是某种精神障碍的加剧。
(4)适应不良反应的持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
(5)障碍不适合任何特定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也不是单纯丧恸反应。
六、治疗原则
(一)心理治疗
支持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一种,对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作用。必要时,定期进行心理咨询。
(二)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较严重的患者,适当给予精神科监护和精神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对以情绪异常为主的病人,可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
类抗焦虑药,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睡眠;对出现冲动行为者,必要时可短时间给予抗精神病药,以中小剂量为宜。国外Servant D等[11]报道使用药物Buspirone(丁螺环酮)、Etifoxine治疗170例焦虑型AD病人,均取得疗效,以后者更佳。Bourin-M等[10]报道使用一种植物提取剂Euphytose(EUP)治疗了91例焦虑型AD病人,效果不错。国内赵兰民等[12]以Sulpiride(舒必利)、Amitriptyline(阿米替林)治疗了44例抑郁型AD病人,发现两种药物效果基本相同,但Sulpiride见效快,副作用少。王明华[13]对22例AD病人进行了催眠治疗,并结和小剂量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总之,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并结合心理治疗,有利于病人的较快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