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浊毒”的概念
古医籍对浊毒缺乏系统论述,散在于“浊”与“毒”的描述之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肾内科魏连波
浊者,最初指液体不清亮,《释名?释言语》云:“浊,渎也,汁滓演渎也。”《篇海类编?地理》云:“浊,不清也。” 中医肾病中的“浊”主要是指“浊邪”与“浊阴”。“浊邪”是指外感湿浊之邪。“浊阴”体内重浊下降或浓厚的物质,如水谷精微中的浓稠部分,饮食糟粕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门;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毒”《辞源》的涵意指:“恶也,害也;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中医肾病对“毒”的认识主要有五大含义。①脾肾虚衰,体内代谢失常代谢产物“浊”不能排泄,过多在体内蕴结成毒。如肌酐、尿素氮、甲状旁腺素在体内过多蓄积成了尿毒症的毒素。②食入有毒害的物质,如鱼胆可引起急性肾损害。③疮毒,疮毒内归脾肺,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④药物,药物使用不当可引起肾损害。如过量和长期使用中药木通可引起马兜玲酸肾病。⑤因瘀致毒,外伤或体内瘀浊致毒,损害肾脏。如地震的挤压伤引起的急性肾损害。
肾病浊毒证既是一种(浊邪、有害的食物、药物等)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为患,不仅胶着壅滞,亦性烈善变,直伤脏腑,所以浊毒致病既有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又有病情急骤发展的特点。
2、浊毒形成
2、1浊毒形成的病因
2、1、1感受湿浊之邪: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邪内侵,使脾为湿困,湿积成浊,浊盛成毒、
2、1、2有害物质:蜂毒,蛇毒,生鱼胆,蕈毒,农药,重金属等引起肾的损害,导致肾的气化失司,浊毒内停。
2、1、3疮毒: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除消透,疮毒内归脾肺,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开阖,浊毒内蕴。
2、1、4药物:关木通、马兜玲、苍耳子、穿心莲等中草药引起肾间质的损害,导致肾间质纤维化。
2、1、5因瘀致毒:地震积挤压伤,或醉洒后肢体大面压伤,或跌打损伤,瘀血内停,因瘀致毒,引起肾脏急性损伤。
2、1、6脾肾衰败:脾胃与浊毒生成。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失于运化,变成浊毒。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虚弱,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浊毒中焦阻塞,三焦壅滞。肾与浊毒的排泄有密切的关系。肾主水,主气化,司二便。若肾气虚衰,浊毒不能从尿中排出,畜积于体内,毒害五脏,损伤气血阴阳,导致五脏衰败,气血虚损,阴阳离阙。
2、2病理机制
正常的机体可及时有效地排除体内代谢物质和有毒物质,然而当机体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时,正常的排毒解毒功能将下降,浊毒则瘀积于体内进而破坏人体之正气,正气亏损而不能制邪,邪气愈发强盛而伤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肾衰脾肾虚损,水湿不得健运而内蕴,初为湿胜,湿久则浊凝,因湿、浊郁而不解,壅塞三焦,决渎失司,阻滞气机,水湿之邪不得下泄,蕴积成热,热壅血瘀,热则生毒,形成浊毒内壅之势。浊毒互结,胶着难愈,邪壅经络,气机不畅,邪不得散,血不得行,津不得布,津液停留,化生痰浊瘀血,日久痰浊、瘀浊相互搏结,反复日久,造成浊毒蕴壅,积滞络阻,脾不升清、胃失和降、阴血耗伤、气虚血郁的证机变化。又因虚致瘀,血水同源,血运受阻而致瘀,清浊相干,膀胱和三焦气化不利,久则酿为浊毒,蒙蔽清窍,损伤五脏阴阳。浊毒为患,不仅胶着壅滞,亦性烈善变,直伤脏腑,所以浊毒致病既有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又有病情急骤发展的特点,且随浊毒损伤脏腑脉络之部位不同而并发症从生,浊毒蕴热可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亦可扰人血室,灼伤血脉,壅腐气血,或上扰清窍,蒙蔽神明。浊毒日久不解,入络或深伏于内,劫耗脏腑经络气血,导致疾病缠绵难愈,变证多端,甚至转为坏病。而脏腑因浊毒损伤后,易再生浊毒,进一步耗灼气血津液,加重气血津液之生成、输布、代谢的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3、浊毒的临床表现
3、1“浊毒”指慢性肾衰中的尿毒,为脏腑衰竭代谢障碍产生的内生之毒。慢性肾衰患者脾肾功能衰败,脾不能运化水湿,肾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清者不升而泄漏,浊者不降而内聚,清浊相干,久则酿为浊毒、溺毒,或化生热毒,生风动血;或化瘀成痰,蒙神蔽窍;或浊瘀互结,戕伐五脏,从而产生肾衰的种种表现。①浊毒上扰清窍,则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嗜睡、谵语、昏迷,或见惊厥抽搐;②浊毒犯上焦,凌心射肺,使气机不利,则胸闷、心悸;③浊毒阻滞中焦,脾胃升清降浊无权,则恶心、呕吐,纳呆、口臭,口中有尿味,便秘或便溏;④浊毒阻滞下焦,肾失气化,肾失开阖,则少尿、无尿;⑤浊毒化热,入营动血,则鼻衄、齿衄、吐血、便血等;⑥浊毒侵于脉中则血液凝滞;⑦浊毒侵于肌肤则身痒、麻木、体臭等[4]。舌脉特点①舌象: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或有瘀斑或紫。以黄腻苔多见,但因感浊毒的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别,或薄黄腻、或黄厚腻、甚至舌苔发黑,或中根部黄腻、或两侧黄腻。②脉象:滑脉常见,临床以滑数、弦滑、弦细滑多见。
3、2浊毒为患的特点
①易上犯逆行:浊毒可以蒙窍,阻遏清阳,头昏冒。浊毒易逆行入络,上窜心肺,胸痛胸闷,或喘咳等。②易阻塞中焦,升降失常:表现气味秽臭,口中有尿味,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或堆积腐焦。③易下损肾元,肾气衰败,气化失司,出现少尿或无尿。④缠绵结聚:浊毒易挟湿,湿热交结,缠绵难解,久治难愈。⑤病变重:浊毒之发,重则如暴雷电闪,来时急骤,证状多变,速成危候。
4、肾病浊毒证的治法
肾病浊毒证的治疗主要是加强浊毒的排泄和抑制浊毒的生成。加强浊毒的排泄有“开鬼门”、“洁净府”。抑制浊毒的生成有健脾除湿化浊解毒,芳香辟秽化浊解毒,行气软坚散浊解毒,搜络祛瘀化浊解毒,清热化浊解毒,祛痰涤浊解毒,攻毒散浊解毒等,再随证加减。
4、1加强浊毒的排泄
4、1、1“开鬼门”
开鬼门,即发汗排毒法,是祛除表邪的一种方法。以发汗或药浴等法宣泄腠理,开启汗孔,使内蕴秽浊毒邪由肌表而出。发汗能疏通肺气,通过汗液排除部分毒素。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4、1、2“洁净府”
洁净府,即排通二便,畅通下焦法,给浊毒之邪以出路,使邪从二便分消。
利尿排浊解毒,使浊毒从小便排出。治宜补肾以化气行水,利尿以排毒泄浊。常用药物有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车前子、泽泻、猪苓、商陆、二E等。慢性肾衰以虚为本,本虚致标实,也不可一味分利攻逐排毒,应注重培补肾元、健脾益气等补虚防止伤正。
通腑泄浊解毒,使浊毒从大便排出。“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补”。慢性肾衰属于浊毒壅聚于脏腑不能外出,导致经络血脉不畅,从而导致机体气机不通,气化不利,反过来又加重湿浊瘀积。慢性肾衰竭的关键在于祛除浊毒。通导大便是最直接、效果最快的祛邪途径。大便通畅,可使浊毒外出脏腑。正如《温热经纬》所论述“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一般大便控制在2-3次/日、软便最佳,中病即止,切勿伤正。常用含有大黄的中药煎剂内服或灌肠。
4、2抑制浊毒的生成
4、2、1健脾除湿化浊解毒
湿为浊毒之源,脾气健运则湿不内生,外湿则不可干,湿去浊消。无虚浊难生,治浊重在健脾运湿,温阳化浊,脾健则湿去浊消,阳旺则气充津畅,浊无以生。且脾胃为后天正气之本,故健脾除湿为化浊解毒的治本之法。常用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半夏泻心汤等加减。
4、2、2芳香辟秽化浊解毒
芳香和胃,祛湿化浊。无论内因或外因,导致浊毒内蕴后,单纯祛湿难以取得满意疗效,需要以芳香辟浊类药物“散郁结,除陈腐,灌垢腻”。慢性肾衰竭浊毒阻滞中焦,清浊相干而见呕恶厌食甚则食入即吐等。治疗以化浊祛湿芳香和胃,调理中焦,待胃浊之邪渐化,脾湿邪祛而醒,纳食渐增之时再合用补肾健脾之法。常用藿香正气丸、藿朴夏苓汤、平胃散等加减。
4、2、3搜络祛瘀化浊解毒
“久病入络”易致瘀,在慢性肾衰病程中,因病久脏器损伤,可出现络脉瘀滞表现,如肾衰病人出现的肌肤甲错、舌质瘀暗等。湿浊毒邪入络,与血相搏,血液因邪毒阻遏而为瘀,水湿泛滥,气机阻滞,水道运行不利,水行缓滞,毒邪耗气,气虚血瘀,以致毒瘀互结,瘀毒阻络。宗“病在脉,调之血”(((素问?调经论》)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流不腐,户枢不蠢之说,采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法,以求气血并治,气水同调,瘀去新生。治当搜刮入络,化浊解毒。常用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等。
4、2、4行气软坚散浊解毒
行散者,行气散结之谓。浊邪黏滞伏于阴血之中,毒邪性烈,直伤脏腑,浊毒深藏于脏腑阴血之内,易凝滞气血。《诸病源候论?虚劳积聚候》曰:“虚劳之久,血气凝滞,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治当行而消散之。慢性肾衰久病成积,郁积成毒,B超多表现为双肾体积缩小,所以除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法之外,应在方中加软坚散结之品,以消散积聚,如炮甲珠、鳖甲、牡蛎、龟版等;或以鳌甲煎丸化裁内服或将其制成膏药外敷。
5、2、5清热化浊解毒
清热解毒,以澄源洁流。浊邪蕴久,气郁气滞,化热酿毒,热急生毒,毒邪性烈暴戾,治当清热解毒。近年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多应用了解毒排毒的专方专药,促使代谢毒邪物质的排泄,提高疗效。常用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4、2、6祛痰涤浊解毒
化痰蠲毒,以流畅血脉,醒神开窍。痰本乎湿,早中期患者多痰湿合病,常利湿化痰泻浊并举,因痰性留恋粘结,积着胶固,需加以荡涤才能去除。常用黄连温胆汤、小半夏加获苓汤等加减。尿毒症期痰毒蒙蔽神窍,则宜芳香化浊,豁痰醒神,方选温病三宝或苏合香丸、指迷获荃丸、菖蒲郁金汤、涤痰汤之属。
4、2、7攻毒散浊解毒
浊毒已成,胶结固涩,需以毒攻毒,活血通络,才能将聚集在一起的浊毒攻散,使浊毒排出体外。常用甘遂半夏汤等加减。
5、肾病浊毒证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浊毒为患,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有:①尿毒清颗粒,以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为原则组方,以大黄为主,加有党参、黄芪等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其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BUN、Scr水平,提升血红蛋白含量,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稳定患者肾功能,延缓患者慢性肾衰竭的进展,降低终末期肾衰发生率。②肾衰宁片,主要成分为太子参、大黄、半夏、丹参、红花等,方中以太子参补益万损之元,大黄通腑泄浊、活气凉血,导浊邪瘀毒从肠道排出,共为方中之主药,辅以丹参、牛膝等活血化瘀,半夏化浊理气,共奏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之功效,正合CRF之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③海昆肾喜胶囊,是从海洋植物中提取的纯天然海洋药物,其主要成分是藻酸双醋钠,主要由岩藻糖和硫酸基组成,具有增加肾脏血流量、免疫调节、清除活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抗肾纤维化、促进受损肾小球滤过膜修复等作用;同时,它还是一种强吸附剂,可充分吸附体内的一些大中小分子的毒性物质,促进其排出体外。④大黄胶囊,的主要成分为大黄,大黄是传统的中草药,大黄的主要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和鞣酸等,中医认为,大黄具有通里攻下、清热解毒、凉血行瘀、清泄湿热、止血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云:“大黄味苦、性寒,主破Y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方药中的主要解毒药物,近年对其进行药理研究其证明是通过多种机制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大黄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分解,促进BUN、Cr排泄和减少合成尿素的来源而影响患者机体氮质代谢;可抑制肾脏代偿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可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等。
6、小结
6、1浊毒的产生急慢性肾衰竭有别,急性肾损伤有有害物质、疮毒、药物、因瘀致毒等外因的作用,同时也有脾肾损伤,体内代谢产物失常。慢性肾衰竭,主要是,脾肾衰败,浊毒内生,失于排泄,畜积体内,进一步损害五脏气血阴阳。
6、2急性肾损害浊毒证的治疗,以化浊解毒活血为主,可以补虚也可以不用补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6、3慢性肾衰浊毒证的治疗要结合脏腑虚损,特别是要健脾补肾,以及活血化瘀,不能只是化浊解毒。另外,用黄连、土茯苓、大黄等化浊解毒药物时,在用干姜、制附子、冠仁等辛热或温药佐黄连、土茯苓、大黄的寒凉,保留泄浊解毒之功。健脾补肾时健脾胜于补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