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者来电说,口里长了个疱,绿豆般大小,但不疼。有时候,他自己咬破,血和脓就会流出来。但过段时间,就又会长大。就这样,反反复复将近一年左右,懂点医学的朋友说,溃疡不疼的话,还蛮可怕的,可能是口腔癌。
之后,他跑去医院就诊,医生说是囊肿,建议切掉。但他怀疑,这么小个疱就需要手术吗?
这个读者反应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诊断比较容易,按照专业术语,或者它的学名,应该叫做小唾液腺黏液囊肿。顾名思义,是一个小囊,在嘴唇、舌头或者口底肿了起来。我们知道,除了我们熟知的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外,在嘴唇、颊黏膜、舌头或者口底有许多分泌唾液的小唾液腺,它们位于薄薄的黏膜下面,都有一个小小的导管分泌唾液到口腔里,量很小,润物细无声,一般是感觉不到的。某种原因,导致的导管破裂或者阻塞,小腺体分泌的唾液不能正常的分泌到口腔里,就在原地汇集成一个小泡,一般为绿豆到花生米大小,软软的还有点弹性,半透明,不痛。黏液囊肿最好发的部位是下唇和舌尖,这是因为舌体运动常受下前牙摩擦以及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咬下唇的动作而使黏膜下腺体受伤,从而发病。
黏液囊肿有时会自行破溃,有些朋友会时不时的咬一咬,也会咬破,破了后流出一包粘液,混有少许血,包就不见了,似乎一切都好了。可是,过不了几天,包又在那里出现了。反复几次,就不在有上边说的那些特点了,而是变成厚厚的白色隆起,比开始硬多了。
它和溃疡还是不一样的,首先,长的样子不一样。黏液囊肿圆圆胖胖的,而溃疡则是黏膜溃烂,表面黄白色,周边红红的。其次,黏液囊肿一般不疼,而溃疡的疼痛是比较厉害的,尤其是多发性的,深受其害的朋友都有印象,连吃饭都困难。最后,虽然二者看起来都能自己消失,但其实完全不一样。溃疡是真正的愈合了,临床上叫自愈,(临床上可怕的溃疡是不能自愈、还有隆起的溃疡,超过一个月不愈合,而且周边硬硬的溃疡一定要重视)。下次再出现是新发的,一般位置会变化;而囊肿的“消失”只是包没了,不用几天就在同一个位置再次出现,是同一个病变的延续。
除了这些常见的小唾液腺黏液囊肿,还有一种常见于青少年的唾液腺囊肿,就是舌下腺囊肿。最典型的舌下腺囊肿是位于口底(舌头下面),它是舌下腺发生的囊肿,原因一样,也是导管破裂或者阻塞。不过,舌下腺囊肿大很多,有时候可以扩展到对侧,能把舌头抬起来。摸上去软软的,和小唾液腺囊肿一样,破溃后流出较多的蛋清样黏液,几天后,创口愈合,囊肿又长大如初。
小唾液腺黏液囊肿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因为囊肿位于黏膜下,肌肉层之上,比较表浅,手术难度和风险都不大。只要患者能够配合,一般都能在门诊完成。如果是一些身体不能耐受手术,或者强烈排斥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将囊液抽尽后,向囊内注入2%的碘酊,一般0.2-0.5毫升,停留3分钟左右,再将碘酊抽出即可。它主要目的是把唾液腺细胞破坏,不再分泌唾液形成囊肿,但是如果是反复破溃的那些,就只能靠手术了。
对于舌下腺囊肿,根治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这个手术难度不大,但是毕竟是一个器官的切除,涉及到口底的一些神经和血管,一般都会建议病人住院手术。对于全身状况不是太好、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或者可做简单的袋形缝合术,简单的讲,就是只切除覆盖囊肿的黏膜和囊壁,不让唾液再聚集形成囊肿,等患者全身状况好转或孩子长大后再行舌下腺切除。现在随着功能性外科的提倡,为了保持舌下腺而采用袋形缝合术,也逐渐成为一种选择,但其长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就像上牙难免碰下牙一样,嘴唇难免被咬破,再加上那些微小结石形成的原因也不清楚,基本无从预防。好在它危害不大,治疗起来也还算简单,诊断清楚了找个方便的时间做个小手术就好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