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是近30年普遍采用的一种无晶状体眼矫正方法。即摘除白内障后在眼内植入人工晶状体以取代原来的晶状体,重新构成一个近似正常的屈光系统,更符合眼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要求。人工晶状体的放大率仅为0.2%-2%,而且人工晶状体在眼内接近眼的旋转中心,相对稳定,不会产生三棱镜效果,植入眼内后光学成像质量更高,不会产生影像不等、视野缩小、环形盲区、眩晕等不良反应,一般摘除白内障的同时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
术前患者需进行详尽眼部检查,如裂隙灯、眼压、泪道、角膜内皮等,还需通过相关仪器做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测量:眼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通过公式计算这些参数,得出植入患者眼内人工晶状体的理论度数,医生根据患者的生活要求(正视眼或近视眼)进行调整,决定植入的具体度数。
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式应根据眼内的具体情况、手术医生的自身技术特点而决定,主要的方法包括:①囊袋内植入:一般在晶状体摘除后,留下晶状体囊袋,并在其内植入人工晶状体;②睫状沟植入:当囊袋不完整如外伤时或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多采用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的方式。这种方法需要周边的囊膜以及完整的悬韧带支撑。当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时,可相应采取经巩膜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方法;③其他:当患者有足够的角膜内皮细胞及前房深度,可考虑虹膜夹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人工晶状体材质上一般分为非折叠人工晶状体和折叠人工晶状体。非折叠人工晶状体也叫硬晶体,需通过5.5-6mm的切口植入,多采用PMMA材料,配合目前常采用的小切口手术完成。而折叠人工晶状体也叫软晶体,只需要通过3.0mm或以下的切口植入,多采用丙烯酸酯材料,其生物相容性与PMMA材料相同甚至优于PMMA,其折叠设计易通过小切口植入,具有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折叠型材料镜片柔软,若进行睫状沟固定,推荐三片式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其襻为PMMA材料,更利于在睫状沟的稳定。 如葡萄膜炎患者,推荐肝素处理的人工晶状体,可缓解术后眼内炎症、减少术后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胞沉积。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还需考虑其功能。以前临床上一般应用的是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现在非球面设计的人工晶状体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它的原理是通过人工晶状体表面形状的改良,减少周边光线对中央光线的影响(减少球差),使成像更清晰,特别是暗光瞳孔较大时尤显优势,类似现在的纯平电视机,可提高术后患者的对比敏感度,达到“高清”的效果。散光也是术后困扰患者的一大问题,它可影响患者的全程视力,高散光的患者往往需要戴几副眼镜来解决其看不同距离物体的问题,这些患者可植入矫正散光的人工晶状体,同时解决白内障和散光问题,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天然的晶状体是有调节力的,一般人过了45岁后随着调节力的下降,出现视近不清的老花现象。普通的人工晶状体没有调节力,患者术后一般需戴老花镜阅读,对于不想戴镜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可调节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以恢复年轻的眼睛。但是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放这些高端的人工晶状体,需根据他们的眼部特点来决定。
综上所述,现代人工晶状体的发展,为白内障患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临床上应全面权衡患者年龄、经济情况、眼部条件以及患者的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对每个患者最合适的矫正方式进行个性化治疗,才能达到真正理想的效果。
相关文章